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10-20年,传递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其表现形式的各异,传承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保证家族企业的延续。
第二节 家族企业传承的理论基础
一、传承内容: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的定义
资源基础理论最早是由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提出的,1984年他公开发表了“企业的资源基础论”,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资源基础理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许多不同的资源束组成的集合,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因为具有这些资源而具有竞争性。”以下是不同学者对资源的界定:
表2. 3 部分学者对资源定义和分类的界定
学者 Wernerfelt[1] (1984) Barney[2](1986)
资源的定义
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或劣势的并属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东西 企业掌握和控制的并能够提高其制定和
分为: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资源的分类
分为:固定资产、计划与文化
执行战略的资产、能力、组织流程、信息、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 知识等
Grant[3](1991)
企业生产过程中资产设备、员工技能、品牌、资金等投入物。
Amit[4]等(1993)
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要素存量
分为:财富、物质、人力、技术、声望和组织资源
能交易的专有技术、人力资本、财务或者物质资产等。
PENROSE[5](1959) 认为企业是“生产型资源”的集合体。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
[2]
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171-180.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1): 99-120. [3]
GRANTR.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1, 33 (3): 114-135. [4]
AMITR, SHOEMAKER P.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 (1): 33-46. [5]
PENROSE E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New York: John Wiley, 1959.
15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从以上学者对资源定义和分类中可以看出,企业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和获得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总体来看,资源一般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比较容易获取和传承,而无形资源比较难以取得和传承,而无形资产往往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家族企业的传承中既要关注经营权和所有权的传承,也要关注关系、企业文化、企业家创业精神等无形资产的传承。
(二)资源基础理论的前提假设和基本内容 1.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思路是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具有独特性,可以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差异。资源基础理论的三个假设是:
(1)企业的这些资源具有独特性;
(2)企业的资源在企业间是难以复制和不可流动性; (3)企业的资源可以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2.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企业最重要的是资源,企业要持续不断的获取资源,以确保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企业获取的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和难以复制以及不可替代的以确保自己持续的竞争优势。Barney认为企业获得的资源要确保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具备四个特质:有价值性,企业拥有的价值必须是有价值的,能够帮助企业创造效益;不可替代性,企业拥有的资源要具有差异性,在市场不轻易的被其他资源取代;稀缺性,企业拥有的资源在市场上很稀少,不会轻易获得;无法完全复制,企业拥有的资源很难让竞争者轻易模仿 [1] 。
(三)家族企业的关键资源
在家族企业发展中,家族企业具有以下的资源才确保了家族企业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1.家族企业的家族文化
[1]
Barney, J.B.: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
16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家族企业由于受家族文化的影响,凝聚力强,家族企业内部信任程度比较高,代理成本比较低,这是其他企业是不具备的。
2.家族企业的股权集中
家族企业一般股权比较集中,确保了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执行力比较强,能够很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家族企业的机制灵活
家族企业一般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能够很快的抓住市场商机,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二、传承方式: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是企业契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1932年,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出版了《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提出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命题[1]。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威廉姆斯等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发展,使得委托代理理论得到快速发展[2],迅速的应用到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定义
表2. 4 部分学者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定义汇总
学者
詹森和麦克林[3]
定义
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委托其他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的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这就是委托代理关系。
斯蒂格利茨[4]
委托人如何设计一个补偿系统(一个契约)来驱动另一个人(他的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
普拉特和茨考塞[5]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行为有所依赖时,代理行为就产生了。采取行动的人是代理人,受影响的就是委托人,这就是委托代理关系。
以上几个定义都指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共性:委托人委托授权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利益和目标的实现是依赖于代理人的行为结果。因此,委托人选择一个合适的代理人是比较重要的。
[1][2]
哈耶克.个人士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苏启林.契约理论的争论与整合[J].经济学动态,2004(9):75-77. [3]
Grossman&Hart.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agent problem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3(83), 7-45. [4]
黄明.公司制度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203. [5]
黄明.公司制度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203.
17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二)委托代理契约关系建立的条件
构成委托代理契约关系的条件有3个:市场上存在在约束条件上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独立的个体;委托人和代理人面临的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委托人和代理人掌握的信息具有非对称性,代理人处于信息的优势。
(三)委托代理的基本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委托代理的基本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的最主要的是代理人的问题,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在目标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代理人会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主要表现在:
(1)代理成本问题
詹森和麦克林[1]认为代理成本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支出和声誉损失,即“为了设计监督和约束目标利益不一致的委托代理双方的契约所必需付出和执行契约时成本超过利益所遭受的剩余损失的成本总和”。他们认为必须通过监督约束代理人才能降低代理成本,不仅包括内部的监督还要包括外部的审计。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代理人的自私性,他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机会主义,从而减少自己的投入而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影响委托人的利益。
(3)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建立契约之前,代理人就掌握了一些委托人不清楚的信息,代理人就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而可以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这也就会导致信息的不完备性。由于委托人的信息劣势,最终选择的代理人可能不是最优的选择。
2.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问题就是以较低的代理成本防止代理人问题[2]。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人可以通过在签订契约前后,分别对代理人的信息和行为过程、结果进行鉴别和监督以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这样做的同时也产生了代理成本,但代理成本过大时委托人就会放弃对代理人的监督和信息鉴别。
[1]
Jensen, M., W.Mecking,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1976(3), 305~360. [2]
A.Dixit.Power of Incentives in Private versus Public Organization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87.
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