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关系
【摘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家庭的不和谐现象令人担忧。 【关键词】 正确处理 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但在现实的生活里,父母和子女时常会产生很多的不愉快。轻则发生误解,重则会出现争吵,甚至打闹、相残的事件。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家庭的不和谐现象令人担忧。 一、发现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准备了各种“大餐”,全然不顾孩子的吸收、消化能力。孩子们天性是向上,经过努力、拼搏,仍然离父母的要求越来越远,有的孩子就会不再努力,放任自流,甚至自暴自弃。 父母亲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用说为了攀比、面子,就粗暴地剥夺孩子应该享受的人生乐趣。被自己的孩子徐力杀死的母亲,当初就是这样想的,她自以为很了解孩子。在母亲的眼里,徐力是一个乖孩子,生活得很幸福。母亲到死都不知道孩子心中隐藏着极大痛苦,因为母子之间缺乏真正的心灵沟通。
由于主、客观原因,父母与子女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代沟问题仍然存在。 二、分析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十分关注这类问题。我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下列原因:
1、父母与子女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家庭缺乏民主氛围。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管是自然血亲,或是拟制血亲,都改变不了父母出生在前,子女出生在后的客观现实。由于出生的先后不可转化,两者不可能完全平等。孩子从出生起,他(她)的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在父母的庇护下,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可以选择人生,但是无法选择父母。”
中国长期的传统思想,盲目地把听从父母的教诲,以父母的言行作为子女的行为标准,作为一种“美德”发扬光大。虽然树立了家长的绝对权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国家庭的民主对话,遗害至今。
2、由于双方缺乏沟通,孩子与父母亲的感情疏远。
父母因为工作、离异等原因,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与孩子长期分离或漠视孩子。造成孩子感情上依赖其他人,疏远父母。即使他们重新生活在一起,也会产生许多问题。
一个男孩,在他年幼时父母离异,名义上孩子归父亲抚养,实际处于流浪状态。孩子从东家到西家,他的童年和少年怎样的动荡、不安,可想而知。我当了他两年的中学班主任,没有一位亲人过问孩子
的学习生活。值得庆幸的是孩子相信老师,我们亲如母子,什么问题都交流,沟通。但生活造成的阴影仍然存在。他对父亲失望透顶,表示将来决不会承担作为儿子的义务。
中国的父母习惯于压抑自己的各种情感,隐藏自己的快乐和悲伤。把各种压力和负担承担起来。孩子所看到的是高高在上,缺乏真实感的爸妈。孩子们逐渐学会屈服于长者的权威,双方甚至羞与交流。为了与家长亲近,有些孩子去装病,博得父母的关怀。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父母想当然的认为,孩子要理解爸妈的不易和无奈;孩子们认为,父母肯定很理解自己。事实上,双方长期不能深入对方的内心,即使同在一个屋檐下,心灵距离也会越来越远,时时感到孤寂,难以诉说。对网络的痴迷跟这有很大关系。
3.父母的期望值过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普及,大多数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造成孩子压力过大,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三、解决问题
人生只有几十年的时光,父母渐渐老去,孩子们也将成长为父母。每一个人都要把握来之不易的相聚,享受人世间最无私的父母与子女之情。双方需要相互关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乃至相互包容。 1、转变观念。一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有人格的人。科学研究证明,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有自尊心,而惟有自尊心才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