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2019年6月
世代以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始终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特别在东西方之间,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对其理解和认识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在东方国度,尤其是古代中国,个人与国家之间长期保持了意识的一致.虽然也有春秋战国时期杨朱提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观点,但后世千百年对大一统的追求,以及其演化出的基本未曾断裂的强盛王朝文化,让国家这个词生长为一种基因,深入到了绝大多数华夏儿女的内心--个人服务于国家,个人效忠于国家,个人融合于国家,正是过去两千多年里最主流的观点. 究其原因并不难理解,尽管.
在这些强盛王朝内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它们展现了大一统的合力优势,领先了世界几千年.同样,一代代兴衰更替也在不断讲述国兴则民生安详、国颓则民生艰难的现实,一代代有志之士也从中更加明确,只有将个体与国家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最终促使绝大多数希望能够过上国泰民安幸福小日子的普通民众,以及壮志凌云的有志之士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社会和民族相结合--同升共荣,共赴前程. 在西方社会,早在古希腊时期,不论是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内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还是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亦或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都彰显了个人(主体)意识在古希腊的萌生.进入中世纪后,由于神的长期禁锢,而最终触发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兴起,人们以此来摆脱神对人无底线的捆绑和剥夺.这一解放运动最终促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开始.
对比东西方的最大不同,西方社会长期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权,西方民众也长期无法在国家层面获取稳定的、更高的认同;更可悲的,即便国在,也内部战争不休.这份残酷的现实迫使绝大多数普通民众作为个体,只能有机会追求个体的小幸福,而即便是有识之士,更多时候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对实现更大自我价值--即将自我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价值的渴望.基于此,与其说是西方社会迷恋个体意识,倒不如说是他们没有机会感受更深沉的个体与国家相融合的团体意识.
简单的对比之下,我们无法确切地说是推崇个人更有价值,还是推崇国家更具意义,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东西方社会的选择都有其历史特殊性,都是具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