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研读红楼梦时,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在我们的传统观点中,林黛玉
和薛宝钗或许拥有的是这样两种形象——黛玉由于家世与天性,显得孤高自许,尝试用外表的自尊与矜持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而又因木石前盟的姻缘多愁善感,柔情万种。 2、 而对于薛宝钗来说,她容貌美丽,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传
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处事圆滑,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3、 但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是复杂而矛盾的,从人物性格中折射出来的一位更是五
味杂陈。接下来我就通过一段比较经典的片断节选,和大家一起看看黛玉和宝钗各自到底是怎样的性格特点?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到曹雪芹怎样的思考?
4、 红楼梦的第二十二回是围绕宝钗生日展开的一系列故事。片断的开头是宝钗生日宴会上
宝钗点歌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宝玉是“凑近来央告姐姐”的,这一点可以看出宝玉天性中的坦率可爱,这在后文也有体现。其实通读红楼梦,我们不难发现贾宝玉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摈弃——他可以为自己的丫头端茶送水、梳妆打扮;他从不歧视身边的仆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实际上也传达了曹雪芹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5、 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向他推荐的那首《山门?寄生草》给
引出来的。或许“金玉良姻”这场婚姻的目的,就是借助宝钗在老庄、禅宗等“出世”哲学方面的“博知”,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最终推动他出家为僧,使沉迷于红尘中的顽石尽快返回大荒山。这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帮助所爱之人解脱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她一生的使命。因此认为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就是说一心想让宝玉为官从政,这样的观点或许并不贴切宝钗本人的形象。事实正好相反,宝钗恰恰与宝玉一样,最痛恨当时的官场,如此彻悟,正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
6、 这一段对于林黛玉语言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黛玉矛盾优柔的人物形象。若
宝玉“得罪”了她,她便总是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黛玉这样一位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依,黛玉终究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
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传统封建的束缚与威胁,是封建礼教中对于女性权利的漠视、对于自由恋爱的摈弃、对包办婚姻的推崇,使得宝黛二人的悲剧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7、 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
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宝钗恰恰因为自己的个性而得罪了家长。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象”,三则曰“忌讳”等,全是清一色的负面评价。对弱者真切的同情,却对权势者“不屑”,这才是宝钗行事的基调。而曹雪芹毕肖的林黛玉与薛宝钗成为了意欲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的反叛的代表与化身。
8、 黛玉所掣花签上的诗句,是为了隐去原诗的前一句:“红颜胜人多薄命”。全诗是歌行,
不是句句都可比附的。不过,能切合黛玉的也不是只有最后两句,上承的“明妃去时泪”四句,就与她《葬花吟》中一些诗句很象。说黛玉是“红颜薄命”,正是说她象“枝上花”一样,禁不起“狂风”摧折,亦即暗示她后来受不了贾府事败、宝玉被拘那阵骤然而至的政治“狂风”的袭击,终于泪尽而逝。作者固然同情黛玉的不幸,但也深深地惋惜她过于脆弱,没有能熬过这场灾祸而等待到宝玉回来,所以说“怨”不得别人,也该“自嗟”。可见,作者原意与续书中写婚姻不自主而造成悲剧是毫无共同之处的。因为,如续书所写,黛玉根本不“当自嗟”,而只应“怨东风”才是。因此,黛玉的香消玉殒更加重了宝黛二人爱情的悲剧,同时加重了那个束缚与禁锢的时代的悲剧色彩。
9、 曹雪芹用这红楼一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他用独树
一帜的精妙构思,带着世人梦一回这凄美的传奇,同时表现了复杂的思考一是厌恶等级制度,对于女性的自由充分尊重,二是对独立新鲜见解的赞赏,对于世俗的反叛精神三是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求,对于时代变迁的无奈。——而这些是通过对于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中将落没的悲剧来展现给世人的。 当然,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些,而那些沉淀在古典文化中的意味或许需要我们自己去细细体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