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历史教学论文笔记
1、王萍、高凌飚的《“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
教育评价的内涵会随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丰富,20世纪初,教育评价等同于考试和测验,其内涵是慢慢丰富的,20世纪30年代认为教育评价比测验具有更广泛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考评”一词。
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共同推动造成的。工业化的前期,社会需要非技能型的劳动力,教育资源也有限,所以只能选择一部分有潜力的人令其升学,其余的引导就业,所以那时的教育评价就是为了甄别那一部分有潜力之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需要那么多非技能型的劳动力,所以教育评价就变成了诊断学生问题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而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向是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
杜威强调在学生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泰勒也深受其影响,平时分就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我在上大学前并没有平时分这一方式,其实在中学中也可以进行,比如每次提问学生都给学生打分,但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提问,但每个学生都必须问上一回,只能第二次课设另一个问题来提问上次没有提问的学生,不能一直停留在一个问题,所以两次或者三次提问的问题不一样,问题有难有易,所以在评分时肯定不公平了。所以提问不适合作为评平时分的方式,如果不提问,可以采取课堂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将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写在纸上或者一些学习媒体上,让教师来批改,教师就是多费点时间。但是这样的分数很难计入中高考成绩,所以中学师生就不去搞这些,而把时间精力花在能提高中高考成绩的项目上。
“评价者最大的失败,就是简单地为决策者提供信息,而将最后做价值判断的责任推卸给非专业人员”,专业的事要给专业的人来做,评价者也应当担起价值判断的责任。
2、黄牧航的《关于中学历史教材评价工具的制定》
我了解到教材评价有许多意义,教材评价不在于给教材打个分,而是通过对教材的评价,使得教材的编撰者能够得到专家的反馈意见,也使得教材的使用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哪套教材更适合本校学生使用。
制定中学历史教材的评价工具有三个标准:一是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二是历史学自身的学科规律,三是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规律。
文中提到:“我们可以不同意课程标准制定者对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认识,但对于标准中所体现出来的方向性的理念却是必须认同和遵循的”,这些方向性的理念指的是哪些呢?作者写的有点笼统,如果有个具体例子更好。
文中提到历史具有抑恶扬善的功能,有充足的德育资源,我深表认同,比如历史教师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就某次战争的伤亡人数、财产损失向学生揭示和平的珍贵。
作者认为中学历史教材至少体现六点学科规律:科学性、系统性、丰富性、教育性、形象性与抽象性结合、过去性与现实性结合,作者认为后四点对于当时的教材是欠缺的,这篇文章是2002年的,现在的教材在后四点上应该还是存在不足,不足也是正常的,就丰富性来讲,教材的内容已经够多了,书就那么多页,再加也不合适,可以让教师来拓展一些知识;就教育性来讲,可以让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根据课本内容来揭示一些道理,进行思政教育,教材如果没说,让教师来说也行;就形象性与抽象性结合而言,两者要是有哪一方过少,就靠教师来平衡了;就过去性与现实性结合来说,历史要结合当前生活来说,教材永远是好几年前编撰的,肯定落后于当下,还是得靠教师来结合当前的时事。根据以上,也可以得出教师是多么重要,其责任是多么重大。
从文中也认识到一点,一些中学历史教材是大学教材的缩写本,保证了科学性的同时,也忽视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便于学生学,也不利于老师教。
从教学规律的角度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应着重考虑几点:1、历史教材的容量;2、历史知识的效用;3、历史知识的持久性;4、发展历史学科能力;5、历史教材应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材的容量确实也难处理,大了学生任务繁多,教师的负担也大,但小了,学生就不知道一些史实,我国教材是较为精炼的,文字量比较少,一些问题说不明白,作者建议增大文字量,也是个很好的办法。
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历史知识,这句话很有道理。很多学生不从事历史工作后,一些历史知识很少用的着了,但哪些知识是终生受
益的呢?作者说是关于文物常识,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确实是利国利民的。除此之外,还有像一些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比如爱国、勇敢、坚持不懈等等,这些精神对于许多人解决一生中诸多的难关和抉择是很有用的。有些历史知识看似没啥用,但是对于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很有用的,和朋友一块谈古今中外,一些历史知识会让人和朋友有更多的话题,对人际交往也是很有好处的。鉴往知来,历史人物的成功或者失败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很多指导意义。
3、陈伟国的《人民版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为例》
我翻出了人民版的教材看了下,文中作者提到的不足,今天人教版的教材已经修正了很多,我觉得是因为这篇文章是2007年发表的,我看的教材是2009年以后编写的。
作者提到: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中,只是粗略讲了下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没有提古代的土地制度。我从书上看到的是,农业耕作方式从原始社会讲到唐代,土地制度从商周讲到了唐,朝代也不算少了,不可能24朝都写一遍,但是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没有提唐朝以后的,唐以前的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古代,唐以后的朝代也应该提到一两个。
作者提到:教材对于海禁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说的过少,只说了重农抑商政策,这点在我看到的教材上也修正了。
这篇文章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但是其分析教材的角度和思路却没有过时,比如教材有没有以偏概全。这篇文章相信被教材编者看到过,或者间接地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从中我也看到了科研工作者存在的意义,一片文章,使得这本拥有成千上万使用者的教材得到更好的修正,使得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提到:在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部分,没有叙述夏商周的官府垄断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营形态,在我看到的教材中还是没有修改。
作者给这本教材也提了不少问题,有的改了,有的没改,没改可能也有没改的道理,毕竟不可能所有内容都提到,总得有详有略,什么都要提一下,那这本书得多厚啊,作者有的说的有道理,教材中用了“某些时期,庄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这个“某些”可以具体点,
不过像“唐代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作者对“相当”这词不满意,我在教材这句话后面看到后面还有解释武则天、唐玄宗那会有多少纺织工,这个“相当”也是可以的,不知道是不是后来修正的,如果不是后来修正的,作者有点挑刺了。
看看教材分析类的文章确实也挺好,自己看一遍,教材的一些问题是发现不了的,一带而过了,带着分析去看,确实能发现一些细节问题,也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印象,作为未来要当老师的人,了解教材存在的问题,以后在教学中会注意,想办法去解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