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知识点+测试题
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
一.基本知识点归纳:
1.凸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1)外观: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中间厚,边缘薄,由透明材料制成。 2)光学特点: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①正确看待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原来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轴。
②凸透镜越厚,它表面的弯曲程度越大,折光能力越强,其焦距越短。 3)成像规律及应用:
①U>2f: 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照相机 ②U=2f: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应用:——
③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应用:幻灯机,投影仪 ④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应用:放大镜 规律简化总结:
①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②成实像时:物远像近,物近像远,像近像小,像远像大。 ③成虚像时:物远像远,物近像近,像近像小,像远像大。
④成实像时,像与物比较:上下,左右均相反;而成虚像时,像与物上下,左右均相同。这点与平面镜有所区别!
2.光学仪器的操作
1)照相机的操作:
①若要扩大照相范围,就要让像变小,具体操作方法是:增大照相机与被拍照物体的距离以增大物距,同时缩短暗箱长度以减小相距.
②照相机镜头上沾有少量灰尘对成像效果影响不大, 灰尘由于距离镜头太近,故它不会通过凸透镜成实像呈现在底片上。但它会遮挡住部分射到镜头上的光,使像的亮度受到一定的影响。 2)幻灯机的操作:
①由于物体通过幻灯机的镜头成的是倒立的像,故幻灯片要倒插。
②若觉得屏幕上的图像太小,则应该减小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镜头到屏幕的距离。
3)放大镜的操作:
①要利用放大镜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必须保证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若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大于一倍焦距,则我们看到的就是倒立的实像了。 ②如果要想将物体的像放大得更多一些,则应该稍稍增大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但要保证这个距离不能超过一倍焦距。
3.眼睛
1)原理: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相同)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眼睑相当于照相机的快门,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2)眼睛的“调焦”与照相机的“调焦”的不同之处:
为了让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像都能被底片或视网膜承接到,照相机是通过改变暗箱长度(即改变像距)来实现的;而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即改变焦距)来实现的。故眼睛的“调焦”是真正的调焦,而照相机的“调焦”就显得名不符实了,它实际上调的是像距。 3)眼睛的远点,近点,明视距离
①远点:晶状体变得最扁平时,眼睛能看清的最远点(正常人的远点在无穷远。 ②近点:晶状体变得最凸起时,人眼能看清的最近点(正常眼的近点一般为10cm)。
③明视距离:正常眼在最为放松的情况下能看清的距离(在此状态下,人眼既看得清楚又不易疲劳,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一般为25cm)。 4)近视眼
①形成原因:晶状体变厚或玻璃体变长
晶状体变厚会导致晶状体折光能力变强,物体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②解决近视眼患者看清物体的方法:
A.配戴凹透镜以减弱晶状体的折光能力,使像重新成在视网膜上。
B.让眼睛靠近被观察的物体,这样物体射到眼睛的光发散程度更大,增大了折射光线会聚成像的难度,从而使物体所成的像向后移动,重新落在视网膜上. 5)远视眼
①形成原因:晶状体变薄或玻璃体变短
晶状体变薄会导致晶状体折光能力变弱,物体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②解决远视眼患者看清物体的方法:
A.配戴凸透镜以增强晶状体的折光能力,使像重新成在视网膜上。
B.让眼睛远离被观察的物体,这样物体射到眼睛的光发散程度变小,减小了折射
光线会聚成像的难度,从而使物体所成的像向前移动,重新落在视网膜上. 6)眼镜的度数:D=(1/f)×100(f的单位为米) 7)凸透镜或凹透镜的焦度(Ф):Ф=1/f(单位:m8)培养健康用眼的好习惯
不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环境下看书,不要长时间看书,勤做眼保健操, 看书写字时要与书本保持合适距离等。
-1
)
4.凹透镜
1)外形特点: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中间薄,边缘厚;由透明材料制成。 2)光学特点: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原来的传播方向,更偏离主轴。 3)成像特点: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
二.常见题型及其解法归纳
1.光路作图 经验总结:
1)在透镜的折射光路的两条光线中,若有一条光线与透镜的主轴有关,则另一条光线一定与透镜的焦点有关。
2)物体射到透镜上所有的光,经透镜折射后,最终都会聚在像上。 3)透镜在折射光线时出现的几条特殊光路: ①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②从主轴上一倍焦距处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轴射出;而从二倍焦距处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则通过主轴另一侧的二倍焦距处。 例1:完成下列光路图 F F F F F F F F F F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单元测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2.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已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如果将该透镜的下半部分遮盖住,则光屏上的像将( )
A.像的下半部消失了 B.像的上半部消失了 C.像仍完整但变暗了 D.像变小了
3.平行光线经如图所示的中空玻璃砖后将会( ) A、会聚 B、发散 C、仍为平行光 D、无法判断
4.在放映幻灯片时,要使得银幕上的像更大一些,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使幻灯机靠近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大 B、使幻灯机远离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大 C、使幻灯机靠近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小 D、使幻灯机远离银幕,并使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小
5.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f<2cm B.2cm 6. 老爷爷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7.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 B.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8.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9.小红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10.下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近视眼校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 ) A. 图甲和图丙 B. 图乙和图丙 C.图甲和图丁 D.图乙和图丁 11.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中,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做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4所示。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C.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12.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的介绍有一项不切实际,它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与相机的距离是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外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略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3.如下图所示,当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外时,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小 明为了探究近视眼视力的矫正方法,在凸透镜与物体之间放上一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