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数学教育的表述: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数学的起源和特点
一、数学的起源
(一)人类历史上数的起源
从数学的起源来看,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
在人类的童年,对事物数量多少的比较仅限于直接的感知(数觉);
数觉:在一个小的数的集合里,增加或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还未直接知道增减,但能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我们把人类在数觉的基础上,靠知识、经验和技能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数和数的变化的感知能力,称为“数感”。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 (二)儿童个体数概念的发生
1、对儿童个体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 2、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二、数学知识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 (一)抽象性 (二)逻辑性 (三)精确性 (四)应用性
第二节 学前数学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学前儿童数学的含义
学前儿童所学习的、最初步的数学知识,包括最简单的数的知识,初步的时间、空间观念等,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在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体验。即学前儿童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是表面的、粗浅的知识。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意义
(一)使学前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训练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能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一)学前儿童逻辑观念的发展 1.一一对应观念 2.序列观念 3.类包含观念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如果幼儿缺乏多样化的经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 (四)学前儿童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五)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是幼儿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尝试新策略、练习和检验新获得的策略以及在应用中巩固新策略的过程
第四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
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 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幼儿掌握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发展的实质在于幼儿的思维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
三、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就是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数学知识。 四、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二章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意义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在进行活动之前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期望,也就是说教育目标是一种
对教育结果的规定性。
麦克多纳尔德曾指出教育目标具有以下五项功能: 教育目标可明示教育进展的方向; 教育目标可用以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 教育目标可用以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 教育目标能指示教育计划的要点; 教育目标可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基础。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向幼儿实施数学教育的方向和准则。它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规范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可指导和控制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三)数学教育目标明示了数学教育评价的标准。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儿童发展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了这一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有着一定的差别。
(二)社会要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同样也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印迹。 (三)学科特点
数学学科的结构,学科的教育价值和学科学习规律对数学教育目标制定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与层次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从教育的基本内容的角度来划分,即数学教育目标可从教育内容的诸多方面提出,如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提出要求,这实质上也是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提出要求。
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来划分,即从幼儿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提出教育目标。这是以儿童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作为出发点,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
从数学教育内容的几个方面提出教育目标,即从分类和排序、1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几何形体和空间认识、量和时间认识等方面提出教育目标。每一项内容又分别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一)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科学领域的目标是: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根据《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精神,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1、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标1,有关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的目标。 目标2,有关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目标3,有关培养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目标。
目标4,有关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材料的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二)幼儿数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及其分析 小班
1、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和进行活动。
2、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有兴趣,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中班
1、能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愿意并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操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能自己选择数学活动内容和按规则进行活动。 3、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4、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形状、物体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5、能比较、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多少;感受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关系。 6、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