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三)教学设计(多媒体)
乌加河学校 刘瑞梅 教学目标:1. 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与“AAS”,并能运用它们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 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 3. 敢于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 教学难点:探究出“ASA”、“AAS”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3、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元素?
4、 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元素?
5、两个三角形有两角一边相等 ,应分为几种情形讨论?
(1)
(2)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忆旧思新,明确目标。)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
1、探究1 小明踢球时不慎把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为三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呢? (学生讨论、分析、画图,得出结论)
A′
2、仔细观察多媒体展示,体会通过平移验证两角夹边分别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A 3、结论: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符号语言: C′
B′ B C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学生画图活动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从实践中获取“ASA”条件,培养学生探究、发现、概括规律的能力。) 活动(二)
(3
)
1、思考: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1、师生共同分析,通过转化为AAS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仔细观察多媒体展示,体会通过平移验证两角夹边分别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A 4、结论: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 B C′ C B′
5、符号语言描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活动(三)
练习1、如图,已知∠ABC=∠D,
∠ACB=∠CBD判断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1题)
练习2.要使下列各对三角形全等,需要增加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会运用“ASA”、“AAS”条件做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规范书写步骤。)
活动(四)例题讲解:
例1.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 AB=AC,∠B=∠C。求证:
(1)△ACD≌△ABE(2)AD=AE.
(3)BD=CE (4)△OBD与△OCE全等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将例题变式,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A练习3. 已知,如图,∠1=∠2,∠C=∠D
求证:AC=AD (老师板演)
活动(五)
1、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A=∠D, ∠B=∠F, _________; ADOBCED1 2 BC(1)由实践证明角边角是真命题 。
(2)用ASA和AAS来判断三角形全等。
(3)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方法证明 三角形全等。
(4)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就是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知识归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设计意图:总结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活动(六)
1、完成课本41页练习1、2题。 2、作业:完成课本44页5、6题 (设计意图:总结反思巩固)
《 三角形全等判定三角边角 》说课稿
乌加河学校 刘瑞梅
一、说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三课时,主要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AAS,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它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另两种方法,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也为九年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所涉及的证明两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方法是今后作图、计算、证明的重要工具。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1、掌握“角边角”、“角角边”条件的内容。 2、能初步应用“角边角”、“角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数学思考: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验用操作、观察、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解决问题:会运用“角边角”、“角角边”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情感态度: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 教学难点:探究出“ASA”、“AAS”以及它们的应用。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开展学习的两种不同活动的反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让学生动起来”说起来容易,但真正收到实效,让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很难。本节课我选择了探究式教学为主,合作式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施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的活动,学生间的活动,学生个体活动;通过实验操作、猜象、观察、概括、论证、应用实践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力求通过本节设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自主探究,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