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乡下人家教案
主备:四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复备栏 2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5.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谈话引入:今天我们随着作家陈醉云先生走进乡村人家,粗粗领略一下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通过描写乡村房前屋后和春夏秋三个季节及白天、傍晚和夜晚的独特迷人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构:“勾”横折钩的横轻,折竖稍重,要长且向左轻拉,里边撇折末端有一点。 蹲:“尊”窄长、要写紧凑,上边不是“艹”,“西”框内有一横不能丢,“寸”横最长。 例:两边要窄长,歹字稍小、首撇要短、横撇的撇要长、点在里面不出头。 耸:从字要宽,耳字上横和左竖要短,下横和右竖交叉、要长。 倘:尚字中竖要长、左点右撇要小,下框扁宽、里边的口字要小一些。 谐:“比”扁宽,左边是一横,竖提,右边是一撇,竖弯钩下边是 “白”不是 “日” 眠:右边是 “民”注意与 “艮”不同,上框要扁窄,下边横稍向上拉,斜钩要长。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重点) 二、品读释疑 1.为什么说乡下人家时时处处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读课文,作者描写了乡下人家哪些场景?(课后第2题) (1)瓜藤攀架图(2)鲜花绽放图(3)雨后春笋图 (4)鸡鸭觅食图(5)院落晚餐图(6)秋夜睡梦图 3.瓜藤攀架图 (1)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这句话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开头寥寥数语描绘了瓜藤攀架爬檐的场景,展示了乡村自然质朴、恬静祥和的农家风光。 (2)“别有风趣的装饰”指在屋前瓜架上的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把乡下的农家装扮得美观,有特殊的情调和趣味。 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前者是用有生命的瓜藤做装点,小屋前架上、屋檐上爬满绿绿的藤和叶,青、红的瓜做点缀,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无人工雕琢之感。而石狮子、大旗杆这样的装点则显得呆板、严肃让人不由得拘谨、胆怯,难生亲近之意。从这可以看出乡下人家房前屋后装饰的独特。 4.鲜花绽放图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朴素”是说它们在乡下随处可见。“华丽”是说花朵色彩艳丽。 春天 芍药→春末夏初 凤仙→夏天 鸡冠花→秋天 大丽菊 依着时令 顺序开放 5.雨后春笋图 这句话把鲜嫩的竹笋当作人来写 6.鸡鸭觅食图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母鸡犹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寻找食物,雄鸡则俨然一位在阅兵的将军,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家人、守护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7.院落晚餐图 (1)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①“天高地阔”在这里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意思与“天南海北”、“海阔天空”类似;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②把“天高地阔”换成“津津有味”或“狼吞虎咽”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天高地阔”这个词既强调吃的动作,又强调吃的心情,还有边吃边聊的意思。而“津津有味”和“狼吞虎咽”则感受不到那份愉悦、快乐和惬意。 (2)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①这句话把红霞、飞鸟、乡下人家在一起的画面比作田园风景画。 ②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院落晚餐的画面;傍晚,红霞辉映,微风轻拂,倦鸟归巢。乡下人家在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作者将这美好的景象比喻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同时称红霞、微风、归鸟为农家人的“好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8.秋夜睡梦图 (1)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纺织娘“唱起歌来”流露出作者对这声音的喜爱之情, 拟声词“织,织,织,织啊”渲染了这种声音的美妙。 (2)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催眠曲的特点是轻、柔美。连这么轻柔的声音都能听见,说明乡下人家的夜晚宁静祥和。 9.作者怎样通过描写普通的乡村景物来体现乡村的独特迷人? 作者善于通过对普通的乡村事物拟人化的描写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独特迷人。如鲜嫩的竹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渲染了乡村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 10.拓展:冬季的乡下人家会是怎样的?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在白雪皑皑的寒冬,大雪在北风的呼号下敲打着窗户,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着一大桌子好菜,喝着小酒,烤着一大盆呼呼冒着蓝色火苗的炭火,有说有笑的边看着电视…… 11.讨论交流:作者通过描写乡村风光,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12.阅读方法解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概念:关键词句是指能体现课文中心意思的的词语或句子,它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词不等于生词新词,而是在句中能起到关键核心作用的词。 (2)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找出词语在具体语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