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建国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3.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顺序,正确的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4.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被称为“第二教师队伍”的是( ),它又是一种“隐性课程”。 A.校园环境 B.教学设施 C.校园绿化 D.后勤人员
6.针对“教学相长”的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
A.最早出现于《论语》
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8.某小学三年级老师在教“笑迎”这一新词时,首先复习“跃进”、“斗志昂扬”等词语。“跃进”的“跃”字的右面一半就是“笑”字的下半部,“斗志昂扬”的“昂”字下半部加上“辶”就组成了“迎”。然后学生再学习新词“笑迎”,就很容易掌握了。这位教师运用的是( )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量力性
9.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0.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 )。 A.班长 B.班主任 C.德育教师 D.校长
11.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62年
B.1901年 C.1904年 D.1911年
12.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14.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 A.自愿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随意性
15.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是有( )作为法律保证的。 A.《宪法》 B.《素质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
D.《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德育模式 2.“白板说” 3.义务教育 4.个性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2.简述《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 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活动课程论的特点及其缺点。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论述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2.某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该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 对奥赛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战国后期,《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2.A[解析]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一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著作,是建国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教育学教材。
3.D[解析]一般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由于它们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受教育者发展不平衡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4.C [解析]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5.A[解析]校园环境是“第二教师队伍”,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一种“隐性课程”。 6.C [解析]“教学相长”最早出自于《礼记?学记》,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7.D[解析]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论,这就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8.B [解析]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提纲的运用可以灵活掌握,或边板书边讲解,或边进行教学活动边概括,或者二者结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9.D[解析]品德评价法的方式有奖励、惩罚和操行评定等。
10.B[解析]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11.A[解析]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2.C[解析]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13.C[解析]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4.A[解析]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因为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不具有强制性。没有自愿性,也就不能体现其优越性。
15.C[解析]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