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兴起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时期——艰难发展
(1)政策: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特点: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时期——发展
(1)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时期——繁荣 (1)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易混易错]
虽然隋唐到明清商业不断发展,但政府重农抑商的压制政策一直存在,因此其发展一直是艰
1
难的,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居次要地位。 [思维点拨]
1.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2.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时期 政策 宋朝以前 严格控制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商业地点 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政府管理 经营时间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表现
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易错易混]
正确辨析“市”“草市”“夜市”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图解识记] “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 宋朝 放松控制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2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朝贡贸易: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易错易混]
正确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取消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开放广州一处口岸与外国通商。
主题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1.先秦时期的商业
史料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司马迁《史记》 [史料解读]
白圭是战国时期的大商人,关键词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若猛兽挚鸟之发”“犹伊尹、吕尚之谋”。 [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及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 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 2.唐朝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李白《估客乐》
3
史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史料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史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经营的状况。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唐朝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原因。
提示 概况:唐朝时,商品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出现不受时间限制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原因:唐朝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史料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史料解读]
史料划线部分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婚姻观念的转变。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婚姻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提示 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有早市、夜市等,城郊和乡村有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主题二 古代城市的变迁 1.唐代以前城市的状况
史料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