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春》这篇文章,通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描绘,用优美的语言传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盼望之情。如何让学生品味景物的特征并领悟写景的方法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进一步具体阐释:“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首先通过将《春》这篇文章中的景物与古诗中的句子相勾连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品味特征;其次,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描绘景物的方法并进行练笔,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力求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在教学设计时,打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并勾连古诗词中的相关语句,品味春的特征,并让学生在感悟体会中,总结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自然,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学生情况: 初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词,并且对写景状物的文章并不陌生,在勾连古诗词,体会春的特征时应该难度不大。但是,如何描绘出这些特征,对他们而言恐怕并非易事。所以,在带领学生品味景物特征的同时,如何让他们学会描绘景物特征,就成了本堂课的难点。 教学方式:问答式、赏读式、比较式、讨论式、总结式、写作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描绘春的古诗词,通过比较课文语句与诗词的语句,让学生用勾连古诗词的方式,品味春的特征。(教学重点) 2.通过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描绘景物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描绘景物。(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一、春景入画诉教师出示描绘春学生欣赏和春景这是导入环节,学生春情 景的画作,让学生有关的画作,并欣赏画作,感受画家用一句话说说春用一句话说自己笔下的春景,引发自天带给他们的感对春天的感受。 己对春天的回顾。用受。 一句话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既可以让学生说出春天的特点,也可以让他们表达对春天的情感,为后文的分析作铺垫。 二、勾连诗文品1.提问:描绘春天1.学生回答描绘1.调动积累,回顾所特征 的古诗词有哪春天的古诗词。 学。为下面品味春天些? 2.学生朗读课的特征作铺垫。 2.教师让学生朗文,用古诗文中 读课文,并出示已的词句回答。预搜集好的描绘春设:(1)透过“野天的古诗词,(见花遍地是……还 附件)提问:透过眨呀眨的”,我2.勾连古诗词,一方课文中的哪些文看到了一个“乱面引导学生品味春字,你读到了一个花渐欲迷人眼”天的特征,加深对文怎样的春天?用的春天。(2)透章内容的理解;另一古诗词中的词句过作答。 示例:透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看到了一个“春色满园”或“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在乡方面加强对传统文下,……在雨里化的传承。 静默着”我看到了一个“青箬 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的春天。 (3)“大小的蝴蝶飞 来飞去”让我看 春天。 到了一个“留连 戏蝶时时舞”的春天。 …… 3.学生回答 3.旨在引导学生描绘景物要抓住特征,融情于景。 3.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不选“城春草木深”做答案? 三、描绘景物寻1.有感情地读出方法 文中你最喜欢的1.学生有感情地1.为总结描绘景物朗读句子,并说的方法作铺垫。 句子,说说喜欢它喜欢的原因。 的原因。 示例:“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