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
1.(2015北京西城统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C.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单位 D.种群密度是种群特有的特征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2.(2015乌鲁木齐二模)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B.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灌木阶段 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 D.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多少划分,A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草本植物阶段,B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D错误。
3.(2015河南郑州一模)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 )
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 C.标志物脱落
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解析: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4.(2015苏北四市二模)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解析: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
5.(2015河南洛阳二模)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C ) 年份 增长速率 第2年 0.66 第4年 1.52 第6年 2.83 第8年 3.69 第10年 2.91 第12年 1.20 第14年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为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
1
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K/2,即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正确;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6.(2015山东潍坊模拟)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能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
解析:只有当环境适宜时,群落演替才能形成森林,否则只能形成草原或灌木丛;群落演替过程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大鱼和小鱼属于同一物种,大鱼吃小鱼属于种间斗争;群落向着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7.(2015广东惠州三模)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环境容纳该种群的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
确;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D错误。 8.在实验室里,将甲、乙两种单细胞生物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如图1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用同样的培养液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若增加或减少容器中培养液的量,图1中的曲线不会发生变化
B.从图1可以看出这两种生物单独培养时种群的增长都不受自身密度的限制 C.若把这两种生物放在自然界的同一环境下,一般不会出现图2结果 D.从图2可以推知两种生物混合培养时竞争强度的变化是由强到弱
解析:增加或减少容器中培养液的量,相当于资源和空间增加或减少,图1中的曲线中存活个体数一定会发生变化,A错误;图1中当种群密度增加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因此两种生物单独培养时种群的增长均受自身密度的限制,B错误。自然界的环境下的营养结构复杂,甲、乙两种群受天敌、食物、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不会出现实验条件下物种在竞争中灭亡的情况,C正确。图2中两种生物混合培养时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错误。 9. (2015山东济南一模)图中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的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2
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 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种内斗争最剧烈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曲线a、b交叉点前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交叉点后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b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A项错误。对曲线a进行分析,种群密度越大,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项正确。对曲线b进行分析,种群密度为d左右时存活率最大,由此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保持在d左右最好,C项错误。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剧烈,由此可知,种群密度为d时,不是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时刻,D项错误。
10.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t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Nt=N0·λ
解析: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来决定的,A正确。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导致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B正确。曲线Ⅰ与曲线Ⅱ相比田鼠种群密度低,其原因是曲线Ⅰ树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为猛禽提供更多的栖息场所,猛禽的密度更大,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致呈“S”型增长,D正确。 11.(2015大同质检)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
(2)草原上,鼠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 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3)图中A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种群的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B表示此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3
①图A曲线所示该种群在前 年呈“J”型增长,在第1~20年间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 年,在第 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②图B中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乙种群密度最大的时间点为 。 ③图B中在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是 。
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做到随机取样。(2)对于体型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3)①据图A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5年的λ值大于1且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呈“J”型增长。若λ大于1,则种群数量增多;若λ小于1,则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第1~20年间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在第10~20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②由图B分析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0,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甲、乙两种群都呈“S”型增长。乙种群在t5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③在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此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此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1)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出率
(3)①5 10 10~20 ②“S” t5 ③增长型
12.(2015甘肃庆阳模拟)如图1是科考队调查某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木、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 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逐渐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图1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在b→c段,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 。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 ,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 结构。
(3)科考队对该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曲线各点中,表示动物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 ;若d点以后,该动物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直至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的环境因素有 (最少列举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