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全长5464千米,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几字形。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划分:上游:源头—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河口镇—河南旧孟津;下游:河南旧孟津—注入海口。 黄河的水文特征:(1)、水量不大(2)、中游含沙量大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3)、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的危害:河床高出地面,河水只能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地有决口的危险。(4)、易泛滥(5)、凌汛。形成的原因:水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6)、断流。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黄河的奉献(1)、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3)、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提供旅游资源,也有水能资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下游:加固大堤:(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关键性工程。 附:京杭运河: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世界开凿最海河、黄河、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北京到杭1800京、津、冀、早,最长的人淮河、长江、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州 千米 鲁、苏、浙 工运河 钱塘江 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1 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不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地由于深处内陆,水气少,云雾少,光照强,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而青藏高原除上述原因外,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二者共同作用,使之成为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区。年太阳辐射量最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该地区处在东南及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地区,年降水量多,云雾量大,造成该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少。
3.2 中国的土地资源
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 我国土地资源的质量的区域差异 地区 东 部 北方地区 季风南方地区 区 西北内陆区 青藏高原区 土地类型 土地资源区域差异 集中了全国90%的耕地和林地,土地生产力高 以旱地为主 自然原因 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少,降水较少 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富 雨热同期,土壤肥沃 以水田为主 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土地生产力较低 存在问题 主要原因 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 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采取的措施 一方面切实保护耕地,另一方面适当开垦荒地。 严禁滥伐,盗伐森林 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耕地 耕地面积减少 林地 草地 滥伐森林,面积减少 管理与利用不尽合理 1/3的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划区轮牧 再加上管理不善 3.3 中国的水资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分配不均及解决措施:
具有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措施 修建水库 和实际变化大的特点
地区分布悬殊及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
南丰北缺 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 2、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不合理用水,浪费、污染现象严重。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3、南水北调
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沿京杭运河北上,在山东西部穿过黄河,进入河北抵达天津、北京。
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沿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引水入黄河,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3.4 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海域自北向南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大陆架面积宽广,海水温度适中,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30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其中,以舟山渔场最大。
丰富的矿占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的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 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盐总产量的85%集中在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北方以长芦盐场(渤海西岸天津和河北境内)最为著名,南方有海南的鹰歌海盐场等。
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如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等。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4.1 秦岭—淮河线
秦岭与淮河: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自西向东经过的省区主要有甘肃、陕西、河南。其北侧是关中平原(亦称渭河平原);南侧是汉水谷地(亦称汉中盆地),因为秦岭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注入洪泽湖,然后主流经高邮湖南入长江。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制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1月平均气温 河流的封冻 年降水量的大小 河流水量的大小 耕地的类型 主要的粮食作物 作物的熟制 主要的经济林木 主要的运输方式 秦岭-淮河线以北 <0℃ 结冰 <800毫米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以旱地为主 小麦、玉米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苹果、柿、枣 公路、铁路 秦岭-淮河线以南 >0℃ 不结冰 >800毫米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以水田为主 水稻 一年两熟或三熟 柑橘、柚、茶 公路、铁路、水运 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与西北地与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4.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概述: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文化: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农作物: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矿产:煤、铁、油等
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4,人口约占全国的55%。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农作物: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矿产:铜矿、钨矿、汞矿、锡矿、锑矿、铅锌矿。 4.3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1、青藏地区:
概述: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宗教:藏传佛教。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⑴青藏地区有两个显著的自然特征: ①“高”:青藏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