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模拟试卷有答案含解析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
1.王奶奶喜欢用放大镜看报,为了看到更大更清晰的字,她常常( ) A.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稍远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 D.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稍近一些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离焦点越近时,像越大,故应保持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故B项符合题意。
2.体育课上几个同学用一根弹簧拉力器比试臂力,拉力器上有三根弹簧,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则
A.臂力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C.体重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解析:B 【解析】 【分析】
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弹簧的伸长量越大,人所施加的拉力越大,据此分析解答此题. 【详解】
弹簧伸长越长,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人对弹簧施加的拉力也越大;三个同学都把拉力器上的三根弹簧拉开,都把手臂撑直,手臂越长的人,弹簧的伸长量越大,人所用的拉力越大.故选B.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B.手臂长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D.每个人所用的拉力一样大
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C.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如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A正确;
B.声音由振动产生,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B正确; C.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故C错误;
D.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所以“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4.拍照用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了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A.增大物距,成像更大 B.增大像距,成像更大 C.增大取景范围,成像变小 D.减小取景范围,成像变小 解析:C 【解析】
使用自拍杆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相近像变小”,物距增大,像变小,增大取景范围.故C正确为答案.
5.两个足够高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如图所示(S甲>S
乙
)。若在两容器中分别注入相等高度的甲、乙两种液体后,则以下关于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及此时液
体对容器底部压强p甲、p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A.ρ甲>ρ乙,p甲>p乙 B.ρ甲>ρ乙,p甲<p乙
C.ρ甲<ρ乙,p甲>p乙 解析:D 【解析】 【详解】
D.ρ甲<ρ乙,p甲<p乙
甲乙液体质量相等,由图可知甲的体积大于乙的体积,根据??甲
m可知,甲的密度小于乙的密度,即ρVF可知p甲1<p乙1,当两S<ρ乙;
甲乙液体质量相等,对容器底的压力(F=G=mg)相等;A的底面积大,根据p?容器中分别注入相等高度的甲、乙两种液体后即h甲=h乙、且ρ甲<ρ乙,根据p=ρgh可知,甲增加的压强小于乙增加的压强,即△p甲<△p乙,由于加入液体后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甲=p甲1+△p甲;p乙=p乙
1
+△p乙,所以,p甲<p乙。
6.用一个导体制成长度相等但横截面积不同的圆柱体a和b(a和b互相连接),a比b的横截面积大,将它们接入电路中,如图所示,通过a、b电流分别为Ia,Ib,a、b两端电压分别为Ua,U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a>Ib、Ua=Ub C.Ia=Ib、Ua>Ub 解析:D 【解析】 【分析】
利用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即可判断;因两电阻串联,则由串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规律可知两导体中的电压、电流关系. 【详解】
同时a和b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端导体,Sa>Sb,所以b段电阻大,所以
B.Ia<Ib、Ua=Ub D.Ia=Ib、Ua<Ub
Ra<Rb;因两电阻串联,故两部分导体电流相等,即Ia?Ib,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阻越大,分担的电
压越多,即Ua<Ub.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影响电阻的大小因素确定两段导体电阻的大小.
7.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解析:C 【解析】 【详解】
“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和“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都是液化现象,“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是凝华现象.答案C. 8.对下列图示中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人佩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该选项说法错误. 9.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距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使用薄玻璃板是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C.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远离玻璃板 D.做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不随物体距平面镜的距离而改变,故A错误。
B.用透明的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B错误;
C.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靠近玻璃板,故C错误。
D.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时,只有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很具有偶然性,一般要进行多次实验,总结的实验结论才具有普遍性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故D正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