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概念:是指各国的 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使这种开放与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总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 ——生产决定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又对生产发展 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因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国际组织的推动、贸易与投资障碍的减少、技术变革的作用
三、国际企业的特征:战略全球化、经营多元化、管理内部化、规模巨型化
第二单元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1)亚当· 斯密(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苏格兰,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确立了他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斯密创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学说,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2)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3)绝对优势理论举例:比利时的国内机会成本1:5; 澳大利亚为2.5:1 二、比较优势理论
(1) 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其父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李嘉图早年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独立经营证券业务,25岁时即成为百万富翁。1799年他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从此致力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他于 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2) 主要观点 比较优势决定了一个国家将生产和应该生产某种产品。当两个国家都分别只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那么两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三、要素禀赋理论 (1)代表人物
埃利·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 1919年,《对外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影响》 伯尔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933年,《域际与国际贸易》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
广义:除了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它是研究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的,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商品价格趋于均等
化,还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代表人物 迈克尔·波特 1990年,《国家的竞争优势》
(2)国家竞争优势的含义; 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 (3)主要内容:应该从行业的角度来考察国家竞争优势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能在那些劳动生产率高、新发明和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就会高于其他国家,就有了竞争优势,反之,则没有。
决定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是某一个比较优势的因素,而是由一组因素,即“钻石因素”及其附加因素决定的。 (3)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Specific Advantages Theory) (1)代表人物 垄断优势理论(Specific Advantages Theory)是西方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默(Stephen H. Hymer)“跨国公司理论之父”
1960年,博士论文《民族厂商的国际性经营:一种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2)基本内容
1.海默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利润率的差异无法区分对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原因。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有关,知识密集型产业最容易产生国际直接投资。 摒弃了传统理论关于完全竞争的假设,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即市场不完善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 2.主要观点
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企业的垄断优势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另一类是企业凭借巨大规模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二、内部化理论
(1)代表人物 J. Buckley)和卡森(Mark C. Casson)1976年,合著《多国企业的未来》和《国际经营论》等书 (2)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科斯定理
1937年,科斯(Ronald H. Coase)《厂商的性质》。 企业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杂体,与市场运行密切相关。
由于市场不完善,往往缺乏效率,而以统一的行政管辖取代市场机制,可以节省市场交易成本。
只要企业能在内部组织交易,并且其费用低于在市场上交易的成本,企业自然就会将各项交易纳入企业内进行,即以统一的行政管理取代市场机制。
(3)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核心内容:A 市场不完全,企业将外部市场交易转化为在内部各所属企业间进行贸易的形式,由此构建了内部市场,而内部化超越国家时即产生了国际企业。 B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基础:
C 在大量的中间产品,尤其是技术、专利等“知识中间产品”。 当企业的中间产品市场交易成本较高时,企业就有必要统一管理整个经营活动,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
假定前提:A 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经营目标不变;
B 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商对外投资建立企业间的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 C 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就形成了跨国经营。
动机 :减少交易成本 、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 、用“转移价格”手段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称PLC理论)
(1)代表人物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维农(Raymond Vernon)首先提出。 1966年,《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 (2)产品生命与产品生命周期
A 产品生命的含义 :品在市场上的营销寿命。
B 产品生命周期的含义: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竞争地位的变化过程。 (3)产品生命周期
注:t0为美国开始生产时间;t1为美国开始出口和西欧开始进口时间;t2为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3为西欧国家开始出口时间;t4为美国开始进口时间;t5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时间。
(3)主要内容:产品创新阶段:相对资本密集产品、内销为主、少量出口生活水平相当的欧洲
成熟阶段:产品差异优势趋减,成本优势重要:生产移到低成本的地方——欧洲
标准化生产阶段:产品标准化,技术成熟,价格竞争更趋激烈,生产进一步移向发展中国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能用于解释二战后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代表人物 :国里丁大学教授约翰·邓宁(John J. Dunning) 1976年,《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1981年,《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一书和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形成了完整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主要特点:吸收了以往各种国际生产理论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综合理论;可以解释各种不同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够解释跨国公司国际经营的三种主要方式。 (3)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一)所有权优势;
含义:叫“竞争优势”或“垄断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技术创新能力、无形资产以及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 (2)内容: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经济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
(二)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性,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所获得的优势;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内部化优势决定着国际企业如何选择对外投资的形式和规模;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越容易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三)区位优势
(1)含义:是指东道国所特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包括优势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潜在市场、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投资环境以及相应的法规制度等。
2)区位优势对跨国经营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国际企业投资项目的选址和跨国经营的战略部署 (3)主要内容: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投资环境、东道国政策
(四)三优势模型: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决定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备条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所有权优势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依据,它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和形式。 区位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它决定了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和战略部署。 (五)企业经营方式选择与优势组合 经营方式 技术转移 出口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 所有权优势 √ √ √ 内部化优势 × √(×) √ 区位优势 × × √ 五、小岛理论
(1)代表人物: 日本的小岛清教授 1987年,专著《对外贸易论》,“边际产业扩张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 (2)主要内容
反贸易导向型”投资(美国)与“顺贸易导向型”投资(日本);日本模式与美国模式对外投资的差异;对外直接投资的起点产业不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规模不同;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同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1)代表人物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 Wells) 1983年,代表著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 1.主要观点:(1)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小规模技术优势;使用当地资源;种族产品
(2)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保护出口市场;谋求低成本;寻求廉价原材料 (3).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前景 :
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对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起着技术过滤器的作用,这种作用几乎肯定会继续,甚至还会扩大。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最一般起因——出口市场受到威胁——可能继续存在。 驱使企业进行投资但不是单纯转让其技术优势的因素也仍然存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