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射线底片评定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8 16:14: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射线检测》补充教材

编写:王学冠

中国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二○○四年六月

第六章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6.1评定的基本要求

-底片质量要求 -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评定人员条件要求. 6.1.1底片质量要求

⑴ 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程度。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用人工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的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 、摆放位置,可观察的像质指数(Z)是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⑵ 黑度: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不能过大。根据JB4730标准规定,国内观片灯亮度必须满足观察底片黑度Dmin≥2.0。底片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是指底片中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位置的黑度。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1.5;AB级:≥2.0;B级:≥2.3;经合同各方同意,A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1.7,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2.0。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低至1.5。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符合以上要求,多片迭加观察时单片黑度应不低于1.3。

⑶ 标记: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和工艺规定,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常用标记分为识别标记:如工件编号、焊缝编号、及部位片号、透照日期;定位标记:如中心定位标记、搭接标记和标距带等;返修标记:如R1…N。上述标记应放置距焊趾不少于5mm。

⑷ 伪缺陷:因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增感屏质量不好,在底片上留下的缺陷影像,如划痕、折痕、水迹、斑纹、静电感光、指纹、霉点、药膜脱落、污染等。上述伪缺陷均会影响评片的正确性,造成漏判和误判,所以底片上有效评定区域内不许有伪缺陷影像。

⑸ 散射:照相时,暗袋背面应贴附一个“B”铅字标记,评片时若发现在较黑背景上出现“B”字较淡影像(浅白色),则说明背散射较严重,应采用防护措施重新拍照,若未见“B”字,或在较淡背景出现较黑的“B”字,则表示合格。 6.1.2评片环境、设备等要求:

⑴ 环境:要求评片室应独立、通风和卫生,室温不易过高(应备有空调),室内光线应柔和偏暗,室内亮度应在30cd/m为宜。室内噪音应控制在<40dB为佳。在评片前,从阳光下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至少为5~10min;从暗室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至少为30s。 ⑵ 设备

①.观片灯:应有足够的光强度,确保透过黑度为≤2.5的底片后可见光度应为30cd/m,即透照前照度至少应≥3,000 cd/m;透过黑度为>2.5的底片后可见光度应为10cd/m,即透照前照度至少应≥3,200 cd/m。亮度应可调,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且噪音应<30dB。观片时用遮光板应能保证底片边缘不产生亮光的眩晕而影响评片。

2

2

2

2

2

②黑度计:应具有读数准确,稳定性好,能准确测量4.0以内的透射样品密度,其稳定性分辨力为+0.02,测量值误差应≤±0.05,光孔径要求<1.0mm为佳,黑度计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标准黑度片至少应三年送法定计量单位检定一次。

③评片用工具:放大镜应为3至5倍,应有0—2cm长刻度标尺。评片人可借助放大镜对底片上缺陷进行细节辨认和微观定性分析,高倍易产生影像畸变而不采用。评片尺,应有读数准确的刻度,尺中心为“0”刻度,两端刻槽至少应有200 mm,尺上应有10×10、10×20、10×30 mm的评定框线。 6.1.3评片人员要求:

⑴ 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通过法定部门考核确认具有承担此项工作的 能力与资格者,一般要求具有RT—Ⅱ级资格证书人员担任。

⑵ 具有一定的评片实际工作和经验。并能经常到现场参加缺陷返修解剖 工作,以丰富自己的评片经验和水平。

⑶ 应具有一定的焊接、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⑷ 应熟悉有关规范、标准,并能正确理解和严格按标准进行评定,具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⑸ 评片前应充分了解被评定的工件材质、焊接工艺、接头坡口型式, 焊接缺陷可能产生的种类及部位及射线透照工艺情况。

⑹ 具有良好的视力,校正视力不低于1.0,并能读出距离400mm处,高 0.5 mm间隔0.5 mm一组的印刷字母。 6.1.4相关知识要求:

⑴人的视觉特性:人在较暗的环境中对黄光最敏感,其次是白色,橙色或黄绿色,而对红光、蓝紫色光都不敏感。人眼难以适应光强不断变化的环境,光强不断变化会使人视觉敏感度下降,人眼极易疲劳。通常情况下,人眼的目视分辨率是,点状为0.25mm,线状为0.025mm。太小要借助放大镜观察。

⑵ 观对比度与观片条件

①对比度:是指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的所有光线(Ls),如室内环境光线、底片上缺陷周围的透过光线等,进入眼体,会使人眼辨别影像黑度差的能力下降,这种下降的黑度差值ΔDa,称为表观对比度,从式中ΔDa≈0.434(ΔD/1+N’),(式中N’=Ls/L)看出 Ls越大,N’就越大,即ΔDa越小。所以应尽量避免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的光线进入眼中。 ②观片条件对识别度的影响:

Ⅰ.底片黑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在低黑度区域。识别度ΔDmin变化不大,在标准黑度区域内(1.5~3.5),识别度ΔDmin随着底片黑度的增大而提高,在高黑度区域(≥4.0)ΔDmin随底片黑度增大而降低,即高黑度底片对细小金属丝观察不利。所以底片黑度过高或过低都有不利于金属丝影像的识别。

Ⅱ.观片灯亮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增大观片灯亮度能增大可识别金属丝影像的黑度范围。

Ⅲ.环境亮度对识别度的关系:周围光线使人眼感觉到的底片对比度变小,从而使得可识别的黑度范围减小,识别度下降。

⑶ 评片的基本条件与工作质量关系: ①从底片上所获得的质量信息:

Ⅰ.从底片上获得缺陷的有无、性质、数量及分布情况等。

Ⅱ.获得缺陷的两维尺寸(长、宽)信息,沿板厚方向尺寸可用黑度大小表示。 Ⅲ.能预测缺陷可能扩展和张口位移的趋向。

Ⅳ.能依据标准、规范对被检工件的质量做出合格与否的评价。 Ⅴ.能为安全质量事故及材料失效提供可靠的分析凭证。 ②正确评判底片的意义:

Ⅰ.预防不可靠工件转入下道工序,防止材料和工时的浪费。 Ⅱ.能够指导和改进被检工件的生产制造工艺。 Ⅲ能消除质量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③良好的评判条件,是底片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 Ⅰ.评片人的技术素质是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关键。 Ⅱ.先进的观片仪器设备是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

Ⅲ.良好的评片环境是评判人员技术素质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6.2 评片基本知识: 6.2.1投影的基本概念:

用一组光线将物体的形状投射到一个平面上去,称为“投影”。在该平面上得到的图像,也称为“投影”。投影可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正投影即是投射线的中心线垂直于投影的平面,其投射中心线不垂直于投射平面的称为斜投影。射线照相就是通过投影把具有三维尺寸的试件(包括其中的缺陷)投射到底片上,转化为只有二维尺寸的图像。由于射线源,物体(含其中缺陷)、胶片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角度变化,会使底片上的影像与实物尺寸、形状、位置有所不同,常见有放大、畸变、重迭、相对位置改变等现象。 6.2.2焊接基本知识: ⑴常用的焊接名词术语解释

①接头根部:焊件接头彼此最接近的那一部分,如图1所示。 ②根部间隙:焊前,在接头根部之间预留的空隙,如图2所示。

③钝边:焊件开坡口时,沿焊件厚度方向未开坡口的端面部分,如图3。

④热影响区:焊接或切割过程中,材料因受热的影响(但未熔化)而发生的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变化的区域,如图4所示。

⑤熔合区和熔合线:焊缝向热影响区过渡的区域,叫熔合区。按其接头的横断面,经宏观腐蚀所显示的焊缝轮廓线叫熔合线,如图5所示。 ⑥焊缝:焊件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

⑦焊趾:焊缝表面与母材的交界处,称焊趾,焊趾连成的线称焊趾线,如图6所示。 ⑧余高:超出表面焊趾连线上面的那部分焊缝金属的高度,如图7所示。

⑨焊根:焊缝背面与母材的交界处,如图7所示。

⑩弧坑:由于断弧或收弧不当,在焊道末端形成的低洼部分,如图9所示。 11焊道:每一次熔敷所形成的一条单道焊缝,如图8所示。 ○

12焊层:多层焊时的每一个分层。每个焊层可由一条或几条并排相搭的焊道组成。如图8所示。 ○

13单面焊:仅在焊件的一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如图8所示。 ○

14双面焊:在焊件两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如图9所示。 ○

⑵焊接缺陷分类:

①从宏观上看,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渣、气孔、及形状缺陷,又称焊缝金属表面缺陷或叫接头的几何尺寸缺陷,如咬边,焊瘤等。在底片上还常见如机械损伤(磨痕),飞溅、腐蚀麻点等其他非焊接缺陷。

②从微观上看,可分为晶体空间和间隙原子的点缺陷,位错性的线缺陷,以及晶界的面缺陷。微观缺陷是发展为宏观缺陷的隐患因素。 ⑶宏观六类缺陷的形态及产生机理

①气孔:焊接时,熔池中的气泡在凝固时未能逸出而残留下来所形成的空穴。气孔可分为条虫状气孔、针孔、柱孔,按分布可分为密集气孔,链孔等。

气孔的生成有工艺因素,也有冶金因素。工艺因素主要是焊接规范、电流种类、电弧长短和操作技巧。冶金因素,是由于在凝固界面上排出的氮、氢、氧、一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所造成的。 ②夹渣:焊后残留在焊缝中的溶渣,有点状和条状之分。产生原因是熔池中熔化金属的凝固速度大于熔渣的流动速度,当熔化金属凝固时,熔渣未能及时浮出熔池而形成。它主要存于焊道之间和焊

搜索更多关于: 射线底片评定 的文档
射线底片评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xlem81d9i9kfa2517te4mn0g1mmhw00jp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