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5.用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来源学科网ZXXK]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 一般句式
一、疑问句:在古汉语中,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其中疑问词分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两类。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常用的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一)使用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常与疑问语气一起使用。 1、使用疑问代词“谁”构成疑问句。 例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例2: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 例3: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2、使用疑问代词“孰”构成疑问句。
例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例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使用疑问代词“何”构成疑问句。
例1:吾君在前,斥者何也?(《毛遂自荐》) 例2: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例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使用疑问代词“曷”构成疑问句。
例1: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例2: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例3:吾姊姊曷不戮力击之?(《灌园叟晚逢仙女》) 5、使用疑问代词“胡”构成疑问句。 例1: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例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例3: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6、使用疑问代词“安”构成疑问句。
例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例3: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7、使用疑问代词“焉”构成疑问句。
例1:则将焉用彼相也?(《季氏将伐颛臾》) 例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使用疑问代词“奚”构成疑问句。 例1:子奚哭之悲也?(《和氏璧》)
例2: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9、使用疑问代词“恶”构成疑问句。
例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例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 里仁》) 2014、使用疑问代词“盍(盖)”构成疑问句。 例1: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2: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 (二)使用疑问语气词。
1、使用疑问语气词“乎”构成疑问句。 例1:汝亦知射乎?(《卖油翁》)
例2: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天地有法乎?(《治平篇》) 2、使用疑问语气词“诸”构成疑问句。
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3、使用疑问语气词“与(欤)”构成疑问句。
例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例2: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
例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使用疑问语气词“邪(耶)”构成疑问句。
例1: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三)使用固定搭配“几何”、“何如”、“奈何”、“如之何”、“如……何”、“奈……何”等表示疑问。
例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例2:吾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例3: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例4: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例5: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
例6: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例7: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项羽本纪》) (四)使用否定词表示疑问。
例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例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二、否定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非、无、否、莫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