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考试复习
44. 机械送风口的位置:
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清净的地点
应尽量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应低于排风口
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2米(草坪时可1米) 45. 高级民用建筑有较高的温、湿度要求时应设空调系统 46. 事故排风口,应高于20米范围内最高建筑物的屋面3米以上
47. 输送气体温度为≤300℃的非保温金属风管沿建筑物的难燃烧体结构敷设时,若未采取遮热措施,则该管道外表面
与建筑结构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3米;>300℃时,0.6米
48. 房间较多且各房间要求单独控制温度的民用建筑,宜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49. 高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宜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
50. 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的平均风速,对于民用建筑不宜大于0.3米/秒 51. 设有集中空调的民用建筑,其主要出入口处,单层门对节能最不利
52. 孔板送风口形式宜用在送风量大,下送气流均匀的工艺性空调系统,民用建筑没必要 53. 空调机表面冷却器表面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才能使空气冷却去湿 54. 普通风机盘管不具备加湿功能
55. 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有采用自动控制、合理划分系统、选用低能耗设备 56. 高级旅馆的客房内,宜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57. 空调自控系统可控制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58. 能全面反映现代化体育馆的暖通空调专业设计内容是采暖、通风与空调
59. 高层民用建筑通风空调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处、穿越变形缝处、火灾危险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应设防火阀;
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应设防火阀
60. 空调水系统中水泵运行时,水泵出口压力最大,沿出水方向渐渐降低,到水泵入口最低
水泵不运行时,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管段压力相同,位置越高压力越小
61. 通风、空调在外墙上的进风口、排风口的相对位置为进风口在排风口下侧、上风侧 62. 舒适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不宜小于5次/时
63. 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的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消声要求较
高的,宜采用2-5米/秒
64. 要求空气调节的房间总面积不大或建筑物中仅个别房间有空气调节要求时,宜采用整体式空气调节机组 65. 厨房、卫生间和麻醉室应保持负压
手术室要保持正压
66. 锅炉最高操作点至梁底的距离不应小于2米
锅炉后侧与墙的净距应不小于1.0米
67. 民用建筑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的目的,节省运行费、方便管理、减少运行人员,但投资要高 68. 影响空调建筑耗能的因素很多,有朝向、体形、窗大小
69. 炎热地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辅助建筑物,避免屋面受太阳辐射的较好方式是采用通风屋面 70. 墙体的节能措施是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传热阻大的材料作外墙 71. 玻璃窗的层数与面积对热、冷负荷、传热量、冷风渗透量有影响 72. 湿负荷取决于人员散湿、设备散湿、新风带进湿,与窗无关
73. 采暖建筑的朝向从节能方面谈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闭开冬季主导风向 74. 房屋形状围护结构少采暖热负荷较小 75. 锅炉房通向室外的门应向外开启
76. 锅炉房辅助间、生活间等通向锅炉间的门应向锅炉间开启,以利疏散 77. 锅炉间泄压面积不小于锅炉间占地面积的10%
78. 锅炉房外墙的开窗面积应满足采光、通风、泄压的要求
79. 一般民用的单层锅炉房,当采用铸铁锅炉时,对房间的净高要求是4-4.5米 80. 总建筑面积在10000-25000平方米的建筑空调机房的层高大约需4-4.5米 81. 氟利昂压缩式制冷机房高度不应低于3.6M
活塞式制冷机一般3.6-4.5M 离心式制冷机一般4.5-5.0M
17
注册建筑师考试复习
氨压缩式制冷机不应低于4.8M(氨制冷系统排氨口必须装设排放口,应高于周围50米内最高建筑物的屋脊5米 82. 制冷机与墙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0.8米
设备之间留出0.8-1.5M的检修通道
8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备顶部距屋顶或楼板的距离,不得小于1.2M
84. 全空气定风量系统的送风管一般设在走廊或房间的吊顶内,利用吊顶空间作为回风道,要求梁下至吊顶应有大于
600的高度
85. 空调系统的服务面积宜为500平方米 86. 大型礼堂和体育馆应采用喷口送风方式
87. 高层民用建筑中,办公楼及旅馆常采用卧式暗装的风机盘管
88. 对于中间有走廊,房间无吊顶的房间,可以采用侧面送风,利用走廊回风的送风方式,当为两侧送风时,走廊两侧
墙轴线宽度应不小于2400
89. 地下室设有大型制冷机房时,制冷机的出入问题,优先考虑外墙留孔,室外留出入口的方案 90. 两台冷水机组的冷冻水泵(一次泵)两台相应流量的泵最合适 91. 通过制冷机的水量不能随制冷量变化而变化,防止制冷机故障
92. 破坏地球大气臭氧层的制冷机介质是氟利昂,过渡品是氟利昂22;替代品为R123、R134a 93. 氨制冷机不应设在民用建筑内
94. 空调机风管穿过空调机房外墙处必须设防火阀
95. 为保证车间有足够的通风量,通常在进行自然通风开口面积计算时,应考虑风压和热压 96. 放散热量的厂房,其自然通风应考虑热压 97. 宾馆饭店的大型厨房一般应设机械通风系统 98. 在通风管道中能防止烟气扩散的设施是防火阀
99. 为组织自然通风,设计时应考虑朝向、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建筑物的合理布置 100. 自然通风是借助于风压和热压使空气流动
101. 机械通风系统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 102. 大型地下汽车库可不设自然通风系统(因不易做到)
103. 高层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 采用自然排烟设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封闭式避难层
104. 高层民用建筑设置机械排烟的排烟口距该防烟分区内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烟气实际流动路线的水平长
度)
105. 高层民用建筑的排烟口应设在防烟分区的靠近顶棚的墙面上或顶棚上 106. 只要是高层建筑都要设防烟设施
107. 而排烟设施对二类高层建筑设有条件限制(超过32米)
108.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封闭避难层应设防烟设施 109. 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面积超过100M,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总面积超过200M2或一个房间超过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高层建筑高度大于12M的中厅
一类高层和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高层建筑 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110. 一类高层和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高层建筑的内走道,长度超过60米应设机械排烟
111. 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自然排烟时,可开启外窗,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M;如合用前室为3M 112. 高层民用建筑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之和不应小于2M2
113. 一类高层和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中庭满足净空高度小于12M,同时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中庭
地面积5%时可作自然排烟
114. 机械排烟管道材料必须采用不燃材料
115. 机械排烟的排烟口应设在距顶800以内的高度上,当房间高度大于3米时,排烟口要求距地面不小于2.1 116. 采用自然排烟方式的长度≤60米的内走道,其开口的有效面积应≥走道面积的2%
18
2
2
2
注册建筑师考试复习
117.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18. 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19. 用户燃气引入管不应敷设在地下室
120. 厨房高度不低于2.2米,自然通风、自然采光; 121. 有燃气热水器的厨房净高应大于2.4米
122. 燃气管穿过门厅走道管段不得装阀门和活接头;
123. 燃气立管不得敷设在卧室浴室厕所;室内的管道应明装; 124. 燃气管管道不得从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下穿
125. 法定热量单位是W(瓦),也是电功率单位(焦耳/秒) 126. 法定压强单位是Pa帕(N/M)
127. 非法定热量单位一冷吨(或美国冷吨),约等于3500W
128. 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低于-5℃的地区,建筑物外墙在室外地坪以下的垂直墙面,以及周边直接接触土壤的地面应采
取保温措施,在外墙周边从外墙内侧算起2.0米范围内,地面的传热系数不应超过0.3W/m2k 129. 供热水(蒸汽)温度一般110-130℃,低温热水,一般不低于95℃ 130. 民用建筑机械循环热水采暖方式,供水温度为95℃,回水温度70℃ 131. 高压蒸汽压力>70kPa;低压蒸汽压力≤70kPa 132. 地板辐射采暖,供水温度不宜超过60℃
133. 金属辐射板采暖,宜采用不低于110℃热水或压力不低于400kPa的高压蒸汽 134. 夏季空调冷媒为冷水,一般出水为6-8℃ 135. 冬季空调热媒为热水,一般出水为60℃ 136. 防火阀的动作温度宜为70℃ 137.
2
4.6电(20)
1. 2. 3. 4.
在感性负载上并联电容器设备可以提高功率因数
高压供电的用电单位功率因数应为0.9以上;低压供电的用电单位功率因数应为0.85以上 根据供电可靠性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分级为一、二、三级 县级医院手术室电力负荷为一级 特大型火车站旅客站房电力负荷为一级 民用机场候机厅电力负荷为一级 省级体育馆的比赛厅为电力一级负荷 5. 6. 7. 8. 9.
县级医院客梯电力负荷为二级 大型百货商场电力负荷为二级
建筑供电一级负荷中的特别重要负荷供电要求为两个独立电源之外增设应急电源 一般乘客电梯为二级,重要的为一级
一般载货电梯、医用电梯、自动扶梯为三级,重要的为二级
快速自动启动的柴油发电机组仅适用于允许中断供电时间为15秒以上的供电
用电单位用电设备容量大于250kW或需用变压器容量大于160kVA时,应采用高压方式供电
10. 民用建筑的供电线路,当电流负荷超过30A时,应采用380/220V三相四线制供电 11. 民用建筑的高压方式供电,一般采用的电压是10kV
12. 居住区的高压配电,一般按每占地2公里2或总建筑面积400000M2设置一个10kV的配电所
通过配电所,以达到低压送电半径在250M左右
13. 地下室只有一层时,变电所允许放在地下室,应采取防水措施 14. 变电所不应设在水池的正下方,应接近负荷中心,并宜采用自然通风 15. 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室的耐火等级为一级
无特殊防火要求的多层建筑中,装有可燃性油的电气设备的配变电所,允许在首层靠外墙部位、地下室安装
19
注册建筑师考试复习
16. 装有电气设备的相邻房间之间有门时,此门应向低压方向开启或双向开启 17. 配变电所的电缆沟和电缆室,均应采取防水、排水措施 18. 高压配电装置距室内房顶的距离一般不小于0.8M
高压配电装置宜设不能开启的自然采光窗,窗户下沿距室外地面高度不宜小于1.8M 19. 高压配电装置与值班室应直通或经走廊相通
高压配电装置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20. 配电装置室及变压器室门的宽度宜按最大不可拆卸部件宽度和高度加0.3M确定 21. 变压器室门均应为防火门
变压器室采用自然通风时,夏季的排风温度不宜高于45℃ 22. 长度大于7米的配电装置室应设两个出口
23. 装有可燃性油的电气设备的配电所,不应设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方及贴邻疏散出口的两侧;可设在首层靠外墙部位
及地下室
24. 大型建筑群、超高层建筑、单位建筑面积大或场地大、用电负荷分散的宜分散设置配电变压器 25. 电力负荷等级为一级负荷中的特别重要的负荷的建筑可集中设置配电变压器 26. 一类高层、低层主体建筑内,严禁设置装有可燃油的电气设备 27. 高层建筑中配电所宜划分为单独的防火分区
值班室应单独设置,但可与控制室或低压配电室合并兼用 高低配电设备允许设在同一房间内
28. 同一房间内布置高、低压装置时,当高压开关柜或低压配电屏顶面有裸露导体时,两者之间的净距不应少于2M 29. 变压器之间的门应设防火门
30. 高压配电室宜设不能开启的自然采光窗
高压配电室窗户的下沿距室内地面高度不宜小于1.8M 高压配电室邻街的一面不宜开窗
31. 成排布置的低压配电屏,当其长度超过6M时,屏后的通道应有两个通向本室或其他房间出口;
当两出口之间的距离超过15米时,其间还应增加出口 32. 装配式高压电容器组在室内安装时的要求:
下层电容器的底部距地面不应小于0.2 上层电容器的底部距地面不宜小于2.2米为错 电容器装置顶部距屋顶净距不应小于1米 电容器布置不应超过三层
33. 单排固定布置的低压配电屏前的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5M
以双排对面的方式布置时,其屏后的通道最小宽度应为1米
34. 有人值班的配变电所,当值班室与低压配电室合并设置时,值班人员经常工作的一面,低压配电装置到墙的距离不应
小于3米
35. 发电机房应有两个出入口
发电机房同控制室、配电室之间的门和观察窗应有防火隔音措施,门开向发电机间 36. 贮油间同发电机间之间为防火门,门开向发电机间 37. 发电机房通向外部的门应有防火、隔音设施
38. 380/220V低压架空电力线路接户线,在进线处对地面距离不应小于2.5M 39. 高压架空电力线路接户线,在进线处对地面距离不应小于4M 40. 100kVA的变压器外廊与门的最小净距应为0.8米
1250kVA的油浸变压器外廊与后壁的最小净距应为0.8米
41. 高压配电装置各回路的相序排列应一致,硬导体的各相涂色,色别为
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
高压配电室内出线套管至屋外通道的路面的最小安全净距应为4米; 高压配电室内装置距屋顶(梁除外)的距离一般不小于0.8米 高压配电室通往防爆间隔的通道的最小净宽应为1.2米
42. 在配电装置室内裸导体上布置灯具时,灯具与裸导体之间的距离,灯具的水平投影与裸导体的净距应大于1米 43. 不间断电源正常运行时噪音不应超过80分贝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