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3.3.2 国家和自治区、市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并要求地方党委政府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自治区农业厅将2011年作为广西“休闲农业推进年”,与自治区旅游局联手使用,着手研究全区休闲农业规划,制定各项相关政策和措施及目标任务。南宁市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及相关规划文件以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将其纳入“十二五”的重要工作部署中。 3.3.3 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近年,广西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十二五”期间,广西高速交通通道建设将进入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阶段。南宁至钦州、钦州至北海、钦州至防城港3条高铁将于今年底建成,南宁至广州的高铁也即将建成。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南宁为中心,通达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港口的2小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圈,构筑南宁连接全区14个地级市的4小时交通圈,实现南宁至邻省省会、邻国首都当日到达,重要的港口、空港、国家一类口岸、4A级以上旅游景区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突破6000公里的目标。以西江黄金水道为主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的改造,实现连接黔、滇、桂、粤等省区的内河高等级航道与北部湾经济区沿海三大港口全面对接,形成西部物资“通江出海”的立体水运交通网络。航空方面,新增建机场和对包括南宁国际机场在内的原有机场的扩建也在同时进行。以南宁市为中枢的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将会有力地促进南宁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3.4 威胁(Threats)
3.4.1 区内其他地市休闲农业的威胁
2011年是广西休闲农业推进年,在自治区农业厅的组织下,不仅是南宁市,区内各地市都在着手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来推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桂林、柳州、梧州、北海等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和资源较丰富的地市。加上随着广西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到其他地市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能力和意愿也会跟着增强。因此,南宁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区内其他地市休闲农业的挑战。 3.4.2其他类型旅游的威胁
广西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北海银滩、桂平西山、南宁青秀山、武鸣大明山等,使得人们有着更多的选择余地。由于这些景点景区发展较早,较成熟,在游客中的知名度也较高,早已成为区内的传统旅游胜地,使游客被吸引分流。而休闲农业却还处在发展的幼年时期,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3.4.3城市发展对休闲农业的威胁
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客观上会给农业产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首先,非农业建设用地急剧扩张使得农业用地大量减少,休闲农业发展不得不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内涵增长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发展受阻;其次,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城市发展将使休闲农业面临双重生态环境压力,即非农业污染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影响的压力和农业在城市生态环境防护功能开发上的压力;再次,农业作为产业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弱化,使得依附其上的休闲农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资金、科技等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弱势的地位。
第四章 南宁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1 南宁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南宁市的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相对于东部和发达地区的休闲农业而言,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其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是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主要是提供农业观光服务,保
证某些生态环境和生产要求较为严格的农业项目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003年)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兴建阶段。如八桂田园——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于1999年3月由广西农业厅利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农场开始创办,由广西八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的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由政府引导,资金筹措纳入政府财政计划,园区建设和发展以写农业现代化生产为主线,休闲农业旅游作为辅助性功能存在。
第三阶段(2003年—现在)是多种形式共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农家乐”这种以本地经营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一般由夫妻经营或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经营,家庭经营色彩浓厚的小规模观光休闲农业,以及私人老板投资的休闲农庄逐渐兴起,“农家乐”、休闲农庄和示范园区等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并存。如“美丽南方”石埠生态农业旅游区、武鸣县下渌村、兴宁区三塘镇侯哥花果山等。 4.2南宁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南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宁市开展农业旅游的村镇已有30多个,共有休闲农业园80个,规模以上的有4个,现代农业园4个,休闲农庄15个,农业观光采摘园21个。其中,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希望田野)、广西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八桂田园)、金满园休闲观光果园、扬美古镇景区、乡村大世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等5个景区(点)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林县不孤村、三里洋渡风景区、西乡塘区石埠“美丽南方”忠良村,武鸣县纳天山庄、横县木祥生态园、横县石井生态农业旅游点、宾阳阳古辣镇蔡氏书香古宅、广西药用植物园、青秀区伶俐镇渌口坡、武鸣县下渌村、兴宁区三塘镇侯哥休闲农庄、隆安县绿水江仙缘谷景区、南宁市凤凰谷景区、青秀区长塘镇加踏坡等14景区(点)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此外还有若干其他未获全国和广西休闲农业旅游点称号,但又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点,如:南宁花花大世界、青秀区刘圩镇园黄村碧源庄农业休闲园、江南区江西镇锦江镇根竹坡宝玉源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武鸣会马头镇敬三村、武鸣县双桥镇杨李村、马山县丹入屯农业休闲、马山县坡苗屯农业休闲、上林会马安和耀军庄重头休闲农业、隆安县定典屯现代农业观光园、良庆区那马镇竹泉岛休闲度假山庄等。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零星的小规模的农家乐。 原文有图
4.3南宁市休闲农业的类型
经过对目前南宁市主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访谈和实地考察,并填写休闲农业旅游点情况调查表后分析总结,南宁市休闲农业景点景区按照其主打产品和自身内涵可分为以下若干类型: 第一,田园农业型。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是以农村的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以及特色农产品为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果林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类、田园农业类、园林观光类、参与类等几个亚类。
第二,科普教育旅游型。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等,为旅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这种休闲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教育类、观光教育农业园类、少儿农业基地类、农业博览园等几种亚类。 第三,农家乐旅游模式。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玩、娱、游、购、住等旅游活动。这种休闲农业主要包括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等几种亚类型。
第四,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
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这种休闲农业包括的主要亚类有农耕文化类、民俗文化类以及乡土文化类和民族文化类等。
第五,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建设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这种休闲农业主要包括古民居和古宅院类、民族村寨类及古镇建筑类和新村风貌类等若干亚类。
第六,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宜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这种休闲农业主要包括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等几种亚类。
第七,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山异水、绿色森林等资源,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冰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这种休闲农业主要包括水上乐园类、露、宿营基地等若干亚类。 4.4 南宁市休闲农业投资经营模式
南宁市的休闲农业从投资经营模式来看,主要分为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及个体模式三大类。
1、政府主导模式。包括政府独办,政府+企业、政府+企业+农户三种形式。政府独办形式是指由政府独立出资建设并管理的休闲农业景区,这主要出现在早期阶段的带有休闲农业内容的公园,如石门森林公园。这种形式存在诸多弊端,混淆了政府职能,有韦政企分开的要求,不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流,逐渐退出休闲农业的舞台。而政府+企业的模式则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由企业来经营管理,而管理的企业往往是国企,如南宁花花大世界景区、广西药用植物园等。这种形式能实现政企分开,发挥政府的资金优势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优势,而且企业在政府主导下拥有较多的自主权。这种形式适用于资源较为丰富集中,专业化要求较高的休闲农业。而政府主导型模式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企业+农户形式,即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该形式由各级政府按市场需求总体规划,投资建设,并通过企业来经营管理,同时发动当地村民动手实施开发,政府仍处于主导地位,开发过程中政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及农户三方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初始阶段,其驱动功效十分突出。如横县石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等。
2、企业主导型模式。这种类型模式中,政府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只发挥服务和辅助性作用,而企业拥有完全自主权,这种模式可以弥补政府缺乏资金的不足,使得缺乏资金的地区也可以发展起休闲观光农业。主要包括企业独立投资和企业+农户两种形式。企业独立投资形式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资源条件优越、政策好的地方投资经营休闲农业,如南宁市宝玉源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这种形式的好处在于企业独立运作受行政干扰少,也不用指导农户并受其效率的影响,因此企业的效率高,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带动农户,社会效益低,容易导致景区和当地居民的纠纷和矛盾。而该类型更多的表现为企业+农户的形式,即政府对具有休闲观光特色的村镇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并通过各种政策引进企业来投资,指导带动并吸收乡村农户加入进来,形成休闲观光产品,如兴宁区南宁乡村大世界景区。这种形式也可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农户的作用,提高当地农民的积极性的认可度,减少发展的阻力,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
3、个体模式。指由农户或个体老板投资的模式,该模式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是最受大城市欢迎的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但其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限制,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不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主要表现为农户+农户或个体农庄形式,农户+农户形式即由“开拓户”变成“示范户”,然后由“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发展,如武鸣
双桥镇下渌村,马山县古零镇六合村、古零村弄拉屯。个体农庄形式即以农业个体户发展为特色,采取“旅游个体户”的形式,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林场进行休闲观光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休闲观光点,能够完成休闲观光接待和服务工作,能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如武鸣县纳天山庄,兴宁区侯哥休闲农庄等。 各地在进行休闲农业开发投资模式选择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政府资金充裕的地区,可以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并且尽量采用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企业+农业”的形式,这样既可以发挥政府资金优势和行政管理优势,有效、快速地建立起休闲农业景区景点,又可以发挥企业经营管理优势,而且还能调动农户和积极性,协调各方利益,产业化程度也较高,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而在政府资金不充裕的地区,可以采用企业主导型模式,并尽量采用其中的企业+农户形式,这样既可以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缺陷,使资金缺乏的地区也可以发展休闲农业,而且也兼顾企业和农户,协调各方利益,共同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而对有条件的农户和个体老板也应该鼓励并扶持他们投资休闲农业,以此来起到示范效益,带动周围农民来共同发展休闲农业。当然,这些原则只是指导性的,不应僵化套用一种,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可以视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投资模式,采长补短。 第6章 案例分析——侯哥花果山 6.1 发展概况
南宁市侯哥花果山由位于南宁市东面,兴宁区四塘镇六村村委坛造坡一带,从市中心出发路程约25公里。这里依山盈水,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休闲农庄。侯哥花果山总面积达到580多亩,由本地企业老板投资经营,投资总额1200万元,于1997年起开始开荒种果,2008年开始旅游接待,2010年从业人员为73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