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素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7 19:07: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

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

失约。

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

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巳;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

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

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

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

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

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

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 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释评:崇高品德的精神力量就在于他能使远方的人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武力征服只能使人暂时屈从,道德感化却使人

永久心服。我泽如春,人应如草。道德的力量,有如春风春雨,万物无不受其恩泽。

凡事讲信誉,可以消除猜忌,使万众一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办事公道,勇于负责,就会给部属带来一种满足感、信任感,这样的领导,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拥戴。

博学多才,可以洞古彻今,通情达理,在寔践中善于以古今中外为人处事的成败得失为借鉴,这样的人,自然会无往而

不胜。

明察秋毫而又人情练达,才能做到既知善任,又宽厚容人。在这样的领导人面前,坏人坏事无法藏奸,难以避免的失误

又能得到谅解。这样,手下的人才会充分发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成绩。

德行高尚,恪守信用,办事公正,博学多才,明智通达——具备这五种品质的,就是人中之?俊?。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注曰:【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

王氏曰:?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共与会约;至

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

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肯立纪纲,遵行法度,财物不贪爱。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

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

释评:行为能够被人奉为楷模,起到表率作用;在功名利禄、是非恩怨的复杂矛盾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大智慧判断,处理这些很容易使人身败名裂的问题;说一不二,一诺千金,一旦首肯,即便吃亏受损,决

不反悔;重义轻财,一心为公,能与下属有福同享,同甘共苦。具备这些品质的,就是人中之?豪?。

虽然美色、功利、私情......都有可能使人丧失理智,然而,真正的智慧是不会为其惑乱的,而且,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

在这些引诱面前可做出冷静、正确的抉择。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注曰:【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临难毋茍免)】

王氏曰:?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职,勿择干办之易难,必索尽心向前办。不该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

明,强搀览而行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上名爵、职位必不失废。

避患求安,生无贤易之名;居危不便,死尽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

死也,有忠义清名;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美。故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临患难效力尽忠,遇危险心无二志,身荣名显。快活时分,同共受用;事急、国危,却不救济,此是忘恩背义之人,君子贤人不肯背义忘恩。如李密与唐兵阵败,伤身坠马倒于涧下,将士皆散,唯王伯当一人在侧,唐将呼之,汝可受降,免你之死。伯当曰:忠臣不侍二主,吾宁死不受降。恐矢射所伤其主,伏身于李密之上,后被唐兵乱射,君臣叠尸,死

于涧中。忠臣义士,患难相同;临危遇难,而不茍免。王伯当忠义之名,自唐传于今世。?

见嫌而不苟免。

注曰:【周公不嫌于居摄,召公则有所嫌也。孔子不嫌于见南子,子路则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注曰:【俊者,峻于人也;豪者,高于人;杰者,桀于人。有德、有信、有义、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

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

至于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然,杰胜于豪,豪胜于俊也。】

王氏曰:?名显于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荣于家,得之不义者,必损其身。事虽利己,理上不顺,勿得强行。财

虽荣身,违碍法度,不可贪爱。贤善君子,顺理行义,仗义俦财,必不肯贪爱小利也。

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杰也。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武侯处三分偏安、敌强君庸,危难疑嫌莫过如此。梁

公处周唐反变、奸后昏主,危难嫌疑莫过于此。为武侯难,为梁公更难,谓之人杰,真人杰也。?

释评: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富于敬业奉献的精神;面对义与利、生与死的冲突,能够毅然决然地舍生取义,挺身赴难,决无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令智昏之类,丧失人格、气节的卑劣行径。功名利禄摆在面前,可以自由攫取。然而,首

先要问一问是不是理应所得?孔子年青的时候为了挣钱糊口,也曾给人家管过仓库,放过牛羊。

处在容易被人误解、猜疑的是非之地,但为了整体的利益,仍然犯嫌涉难,只因自信心底无私,背?黑锅?也不怕,譬如周公为了江山社稷,被召公猜忌、诽谤,依然忠心辅佐成王;孔子不得已去见南子,引得子路不高兴,孔子觉得自己问

心无愧。不是明达之至的俊杰,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具备上述品质的就是人中之?杰?。

要而言之,凡是可称之为英雄豪杰的,必须具备德、才、学三种素质。德才难全,古今盖同。有大才能的人,长处是勇于进取,但往往华而不实,好高鹜远;有大德行的人,优点是善于守业图成,但往往失于优柔寡断,贻误良机。有德有才的人克服自己不足之处的唯一途径是好学广知,鉴古通今,善于把人类精神财富的全部精华变成自己建功立业的武器。

只有这样,才能进则匡时济世,名垂青史;退则安身立命,超凡入圣。

求人之志章第三

注曰:【志不可以妄求。】

王氏曰:?求者,访问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之内,谓明贤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

释评:志之于人,犹如信仰之于人生。人的一生随时在自觉不自觉的调整、加强著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建设。对古今风云际会、人生浮沉荣辱给予高度建设般的哲学蒸馏后,这里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对如何安身立命、经国济世的语重心长

的告诫,而且一正一反,既有危难时的慈航指迷,也有得志时的暮鼓晨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曰:【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曰:?远声色,无患于巳;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

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巳;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释评:人生在世,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独酒色财气最为普遍。这四样东西,实为伤身、败德、破家、亡国之物。要说

完全禁绝这些欲求,也不是现实的,连孔圣人都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而,清心寡欲总还是能做到的。广厦千间,居之不过七尺;山珍海味,食之无非一饱。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只是犯了一个?贪?字,便演出无

穷无尽的悲剧。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注曰:【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王氏曰:?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释评:每个人日日夜夜直至一生都在进行著思想斗争。最强大的人不是打败别人的人,而是能战胜自己的人。如果我们都能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摒弃邪恶不良的念头,培养真善美的情思,达到使错误的、丑恶的思想渐至于无的

境界,那么,任何灾祸不用去祈祷,都将自行消失。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

聋之过。?

释评:《金瓶梅词话》开篇有诗:

【酒】: 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

疏亲慢友多由你,背义忘恩尽是他。 切须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寔无差, 失却万事皆因此,今后逢宾只待茶。

【色】: 休爱绿仿著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

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倾城色更鲜。 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 从今罢却闲风月,纸帐梅花独自眠。

自来酒以乱性误事,色以败德伤身;嗜欲对人的损伤,莫过于?酒色?二字。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曰︰【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

要省嫌疑道理。?

释评:成语有云:?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日常行止尚且如此,更何况办大事呢?所以要在行动上避嫌,在用心时

去疑,一是为了不节外生枝,干扰谋事;二是为了远祸消灾,避免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冤枉。

搜索更多关于: 素书 的文档
素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yaqd2hiib9pugn7q9y5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