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手段进行。
(3)评估内容:
①入院评估: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8小时)、入院记录(24小时)等病历书写。新入院患者还应在入院24小时内填写《患者病情评估表》。
②术前评估:手术(或介入诊疗)患者还应在术前依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进行术前评估。
③在入院后发生病重、病危等特殊情况的,主管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生请示,科内应组织再次评估。必要时申请全院会诊,进行集体评估。
④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主管医师应按照相应的评估要求进行病情评估,重点针对患者长期住院、再次入院的原因、再次手术原因进行评估。
⑤患者入院经正确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⑥出院评估:对出院患者要进行出院前评估,完成出院记录,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现状、治疗效果、随访事项、饮食注意事项、康复注意事项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2.手术部位如何标识?
答:手术标识方式:用“横线”或“竖线”标示手术切口,或以空心圆注明 “左”、“右”侧(眼科手术左右以OS/OD表示,其余以
L/R表示)。
3.手术安全核查?
答:所有手术(包括紧急手术和门急诊手术)都必须进行手术安全核查,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术后离开手术室前,按照《手术安全核查表》对伤病员身份、手术部位和术式、使用器械等进行陈述核对,并签名确认。
4.手术风险评估?
答;(1)患者术前,手术医师应对拟行手术的切口清洁程度和手术持续时间进行评估,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并附在病历中;(2)麻醉医师术前访视病人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填写《麻醉术前访视及评估记录表》的同时,应对麻醉分级和手术类别进行评估,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3)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应根据评估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
5.医院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按照手术技术难度、复杂程度和手术风险,将手术分为几级?
答:四级。
6.什么是首诊医师负责制?
答: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其所接诊患者,特别是对危、急、重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转科、转院、病情告知等医疗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
7.值班医师的职责是什么(五个要素)?
答:科室值班医师在其他医师不在班时,负责新入院患者的收治,完成首次病程记录;负责全科患者的病情观察,临时医疗处置;对危重患者严密观察病情,负责做好抢救;负责当天手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并在交班本上进行书面交班,必要时做好病程记录;负责科间急会诊。
8.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伤病员的哪些相关信息? 答: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ID号)等相关信息。 9.抗菌药物分为几级?
答: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 10.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适应证是什么?
答:(1)一般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大多无须使用抗感染药物,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感染药物主要适用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Ⅲ类切口手术。
(2)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感染药物原则上应选择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过敏者、耐药菌者除外),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3)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0.5-2个小时(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采用静脉滴注,切皮前滴完,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
(4)一般应短程使用,预防使用抗感染药物在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小时,
原则上不超过48小时。特殊情况下如超过48小时,应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
11.关于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有下列指征时可以采取联合用药: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12.三级医师检诊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对住院病人有固定的医师负责,实行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科主任)三级负责制。
13.什么是首次病程记录?
答: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书写的第一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