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起点)期末考试《心理学》试题A
25/10/2005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分数 注意: 第一、二、三题的所有试题答案必须全部涂在答题卡上,第
四、五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题卡上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 )的变化。 A量 B质 C量和质 D不
2、听同样一个报告 ,懂行的人和不懂行的人相比,结果大相径庭,这符合知觉的( )规律。
A 选择性 B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3、学生上课时想着课外的事是注意的( )。 A转移 B稳定性 C分配 D分散 4、指向于未来并且能实现的想象叫( )。
A空想 B理想 C幻想 D表象
5、驾驶员在驾车时,眼、耳、手、脚并用是(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范围 6、看小说时,人脑中形成的相应的形象的过程主要是(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幻想 D创造想象 7、“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 )。
A缺乏营养条件 B遗传素质 C狼的影响 D 缺乏社会实践和客观现实的刺激
8、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想像
9、信息在头脑中能保持一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称为( )。 A短时记忆 B 感觉记忆 C长时记忆 D遗忘
10、人有预定目的、有计划、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较为持久的知觉称为( )。
A观察力 B认识 C观察 D知觉的理解性
11、人们常常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识记,理解新的信息,这种方式的识记称为( )。
A意义识记 B机械识记 C有意识记 D复习
12、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人们总是把国旗看成是红色的,这一现象表明人的知觉具有( )。A整体性 B 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3、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注意某个对象时,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这就是( )。
A注意的集中性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指向性 D注意的转移 14、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在数值上的关系是(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15、( )是记忆的主要形式。
A识记 B表象 C 保持 D回忆或再认 16、心理学源于( )。
A生理学 B历史学 C 宗教 D 哲学 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就采用( )。
A及时复习 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C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18、创造性思维是( )。
A发散思维的表现 B直觉思维的表现 C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D想象力的表现
19、 无意义音节的记忆规律和遗忘曲线的首创者是( )。
A德国的艾宾浩斯 B德国的赫尔马特 C 德国的冯特 D德国的苛勒 20、印度的卡玛拉狼孩典型事例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 )。 A自然环境 B人的大脑 C个体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21、“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辨别它,这是由于知觉的( )。
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22、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 )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23、所谓“潜移默化”是通过( )。
A无意识记而接受的 B有意识记而接受的 C无意回忆而接受的 D有意回忆而接受的 24、标准化考试中常用选择题题方式测验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巩固程度,这是利用记忆中的(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再认 D回忆
25、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问题时,声音要适当放大放慢,使学生听得清楚,这符合知觉的( )规律。
A 选择性 B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26、我们读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时,对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属于( )想象。 A 再造 B 创造 C 有意 D 无意
27、老师提出“什么可以当作砖头来用” ,学生回答问题涉及不同角度的过程属于( )。
A 集中思维 B 形象思维 C 动作思维 D发散思维 2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嗅觉适应 B听觉适应 C嗅觉对比 D味觉刺激 29、先学习信息对新信息学习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30、当你进入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才能重新看清,这是因为感觉有( )的特性。
A 感觉对比 B 明适应 C 暗适应 D 感觉疲劳 得分 评卷人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并在题卡上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6分) 31、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A、正确 B、错误
32、健全的人脑不一定产生正常的心理。 A、正确 B、错误
33、梦中出现的形象离现实很远,是一种创造想象。 A、正确 B、错误
34、直观动作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A、正确 B、错误
35、夜深人静时汽车的防盗报警的鸣叫声特别刺耳,容易受重视,这反映了知觉的理解性。
A、正确 B、错误
36、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每一个心理过程而存在。 A、正确 B、错误
37、听南极考察团的报告时,头脑中浮现出企鹅、雪窝等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
A、正确B、错误
38、几何图形错觉即使知道了它是错觉,经主观努力也很难消失。 A、正确 B、错误
39、注意的分散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分布到不同对象上。 A、正确 B、错误 40、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搞好学习,所以,一切学习活动都必须“一心无二用”。 A、正确 B、错误
41、我们听到了远处火车微弱的鸣叫声,这属于知觉。 A、正确 B、错误
42、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对象愈难从背景中分别出来。 A、正确 B、错误
43、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短,大约在一分钟之内。
A、正确 B、错误
44、俗话说:“一遭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这是动作记忆。 A、正确 B、错误
45、梦是创造想象的极端形式。 A、正确 B、错误
46、有人认为“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比知识还重要”是完全不正确的。 A、正确 B、错误 得分 第一组:
评卷人 三、匹配题(请将各组的事例与后面所给的各种心理现象一一对应进行匹配,并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24分) 47、我们不仅可以在头脑中重构几千年前人类生活的图景,还能设计未来发展的宏图。 48、人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化石的研究,进而推知远古时代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情景。
49、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你来到户外锻炼,你会辨认出风的凉爽、空气中花草的清香、鸟的鸣唱。
50、看完电影,当你回到家中,还会感受到电影中的一切 “历历在目”。
A、感知觉 B、想象 C、记忆 D、思维
第二组:
51、万绿丛中一点红、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容易受重视。
52、一辆公共汽车,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我们知觉到的公共汽车的形状不会改变。
53、给动物学家一块动物身上的骨头,他就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 54、在卡片中,如果我们遮住左右的12、14,我们会把中间的看成是英文字母B;如果遮住上下的A、C,我们会把中间的看成是阿拉伯数字13。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第三组
55、在考试时有的人能得心应手,记住的内容随时提取加以应用;有人则不然,需要想很长时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