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遇到「大額數量」智能障礙孩童就接數不下去?
智能障礙孩童從頭數數,耐心數下去,從1, 2, 3, …….67, 68, 69, 70, 71, 72….100,他們可以做得到。這是以記憶力背誦數字的成份高於推理。
不論孩子可以數到多大的數字,只要從頭數起的話,他還是以「記憶力」來因應你的問題。
「5」的後面接哪一個數字? 「9」的前面放哪一個數字?
如果大人以「多一個接在後面,少一個放在前面」來引導孩子推出前面和後面的數量的話,自行「推理」出數字的成份高於「記憶力」的背誦數字,當然他也可以答對某個阿拉伯數字放在前面或接在後面的理由。
為什麼「4」在「3」的後面? 為什麼「9」的前面是放「8」?
為什麼智能障礙孩童卻下不到下列的問題?「690」後面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670, 680, 690,「?」
「690」後面接哪一個數字呢?
答對這個問題,智能障礙孩童不能只靠「記憶力」背誦(記憶力佳的自閉兒可能辦得到,但記憶力差的智能障礙孩童或專注持續時間短的孩童就表現不穩定了) 1. 2. 3. 4.
必須從前面已呈現的數列中「推出每次都多10」。
還記得小數量序數條件-「多一個接後面,少一個放在前面」 上述二項條件整合為「多10個接在後面,少10個放在前面」
有了新統整的條件「多10個接在後面,少10個放在前面」後,孩童從「690」接數下去(用手指撥數都可以)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為什麼大人在「小額數量1至20或1至50」進行「序數」教學只讓智能障礙孩童單靠本來就不夠好的記憶力因應當時大人所提的問題?
為什麼大人在「大額數量600以上」進行「相同條件的序數」教學就又讓智能障礙孩童還是仰賴他們的弱點來面對如今大人所提的「大額數量」問題?
為什麼大人就是不明白「數與量的建構不能單靠以記憶力來背數」? 倒頭來智能障礙孩童聽到大人所提的問題第一次回憶就是想不起來時,他就一直想,只想馬上、立即想出「一個」正確答案。他們一向挫折感深,自信心不足, 專注持續時間又短,只想「一個」答案,想不出來,還在想在「一個」答案。不到多久智能障礙孩童就會放棄不想,而改口說他不會或不知道了。
因此,大人需刻意地引導智能障礙孩童朝向明確的方向和路徑聯想下去:
你認為「690」後面接的阿拉伯數字是依「多1個接在後面,少一個放在前面」的條件,還是「多10個接在後面,少10個放在前面」的條件接下去?
你認為「690」後面要接的數字比690「多10個」的話,你要怎麼找出答案?
如果從小額數量就是如此引導孩童自行推出答案的話,二、三年後遇到大額數量也早已形成「推理習慣」而不輕易地說「忘記」、「想不起來」、「不知道」、「我不會」……….。簡言之,「推理習慣」絕對不是一天養成的。在學前階段,「快速或立即算出正確答案」遠遠不如「慢慢推出類似或相近答案」來得重要。
唯有貪快或得失心重的父母才會在意孩子「快速或立即數出或第一次就算出正確答案」,以證明他們有多麼會教,他們一下就把孩子教會了。其實,教學不是證明大人有多會教或大人有多能幹。大人腦海中不要忘了已成年的我們已學過,也走過了,是我們年幼的孩子正在學習。今日我們正好有空親自教他,日後不見得隨時在身邊,也不可能什麼都由我們親自教他,故我們需要在此時(尤其是一對一的狀況)引導孩子怎麼去聯想過去相關資料,並連結眼前已設定條件而統整起來以因應大人所提出的問題,即使遇到想不起或不懂時,我們的孩子也可以繼續往下一步驟走走看,或再想一想還有哪些可能方向嘗試做下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