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艺术的先河。这五尊造像最高的16,8米,最低的13,5米不等,既是佛也是帝,这就是佛帝合一。造像风格细眉长目,鼻梁高直,双耳垂肩,口方唇薄;形体雄伟抽象,气势恢浑,宁静典雅,庄严如法,神气逼人,为我国当时最大的佛像。这些造像的形态上体现了中国和西方的雕刻技艺的特点,气韵上凝聚了中华民族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情,也惊人地表现了佛与帝,和天上与人间的神韵,以及犍陀罗艺术的风格。
佛教在印度最早没有佛像,人们造塔供奉的是佛牙、佛发和舍利。后希腊人入侵印度,带去的雕塑艺术造出了佛像,也就是印度佛教艺术与希腊艺术的结合。因这一结合在犍陀罗地区,故名犍陀罗艺术。这一云冈大佛工程由高僧昙曜主持,其后号称昙曜五窟,工匠来自西域各国和中原各地,也有一些来自波斯印度等国。浩大的工程自然需要浩荡的工匠队伍。有资料记载,孝文帝迁都落阳后,在龙门石窟中开凿了一个宾阳洞,用工达80 多万。这昙曜五窟是五个石窟,那一个石窟都比宾阳洞大,那该需多少工匠?史籍虽无记载.其用工数量之巨大,便可想而知。云冈石窟分早、中、晚三期工程,现存洞窟53所,佛龛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这昙曜五窟是早期工程,中期晚期为冯太后临朝称制时开凿,伴随着她的改革,这中晚期的雕刻艺术趣于中国化,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由这五窟向东便是中、晚期的精华地带。这些洞窟除佛像外,有菩萨、有供养人、有金刚力士、有飞天、有山有水,有花鸟野兽,和自然景物。有讲经说法道场,有大型音乐歌舞表演,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连环画。造像衣着出现了褒衣博带,建筑形式中国楼阁化。此外更注重了背景描绘,和洞窟的装饰。
造型艺术之高,可谓“穷诸巧丽,骇动人神”。5窟6窟是云冈最大的两个洞窟,均为前后两室,后室平面呈回字形,窟前都有四层木质楼阁,很是蔚然壮观。5 窟名为释迦洞,是冯太后为皇孙孝文帝开凿得佛帝合一造像。中间跏跌坐像高17,7米,是云冈第一大像。头顶为兰色肉髻,浑身贴金,面轮方圆,白毫点红,细眉长目,两耳垂肩,重颐肉颔,一派端庄慈祥表情。左右各有两个大小不同的肋侍佛,立于释迦大佛的前面。每像都肩宽臂壮,凝重雄伟,与昙曜五窟雕像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其后室的东南西壁面及明窗上,都雕满了佛龛和小佛像。整个洞窟雕刻有主有从,有照应,有衬托,造成微妙变化的统一世界,并将政治置入其中。东西两壁都分为六个层次,上边雕有好多佛龛,其内有二佛并坐像,象征执政的冯太后与皇孙孝文帝。明窗前的八尊佛像,是北魏七帝和临朝称制冯太后的化身。6 窟纯粹是冯太后为自己开凿,形式为中心塔柱洞窟,号称佛母洞。塔本是印度藏佛骨的建筑,传入云冈不只内容发生变化,而且将塔雕刻在窟内。塔成四方形,分上下两层,独立于洞窟中央,与窟顶相接。塔柱高15 米,下层10 米,上层5 米,比例十分匀称。每面与窟壁平行,中间为甬道。下层开龛,东南西三面造单体坐佛像,北为二佛并坐;上层在一个通覆四面的大华盖下,每面各造身着褒衣博带立佛一尊。每像丰满端庄,雍容华贵。在塔室的四壁,还刻有与此形状相同的11尊雕像,都是佛母的共像。佛母即女性,佛的母亲,便是寓意临朝称制的冯太后。这5、6两窟雕工都很细腻,衣纹线条流畅,刻画精致入微,可称是云冈石窟的艺术之最。除这云冈石窟之外,还开凿了鹿野苑石窟、高山石窟、方山石窟(已毁)、吴官屯石窟,鲁班窑石窟等数处、都是同一时期的工程。
13
雕与塑并行,有时却要分开。十六国时河西走廓地区开凿的一些石窟,因岩质十分松软,窟内的佛像造形便成为泥塑。到北魏平城时,佛教的大力发展,尽管开凿了好多的石窟,显然还不满足,便又兴建寺庙。这些砖木结构之内,雕刻就配不上用场,泥塑和绘画便唱了主角。史载北魏平城寺庙百所,僧尼两千之众。这些寺庙很多都是皇家工程,高大雄伟辉煌,造像便都是泥塑和绘画。其技艺风格怎样,又有何特色,历经战火和千年沧桑之变,早已化为历史烟云,让人难以一睹其真容。云冈开凿那么多洞窟,雕造那么多石像,雕塑艺术工匠可说是成千上万,可以想象北魏的都城平城成了一座雕塑艺人之城。这些工匠们世代生活在平城这块土地上,技艺一脉相传,在许许多多的寺庙,塑造了无以数记的泥像。到辽代平城改名为大同,留下了华严寺泥塑和观音堂石雕艺术。金代一脉相承,同样留下善化寺精美的泥塑艺术。契丹人和女真人,都向鲜卑人学习,都崇尚佛教。他们建国后,在北魏五级大寺和八角寺基址上,修建华严寺和善化寺。还“奉安诸帝石像、铜像”于华严寺,也就是如同北魏一样,将他们祖宗造像供奉在华严寺内。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是辽代保留至今的寺庙,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其中有佛菩萨像塑像14 尊,似一讲经说法场面。这些造像面如满月,额头宽阔而疏展,眉间有圆圆的白毫。双眉细长与鼻线相连,眼角深陷,目藏深情,双唇微启似合,低俯下视极为传神。身姿优美,衣饰华丽飘逸。善化寺为金代保存下来寺庙,大雄宝殿内天王的塑像,也独具个性。文的沉静典雅,武的怒目刚健,女性慈祥美丽。其中的鬼子母原来是专吃人间小孩的魔鬼,立地成佛后变为婀娜的美妇,其造像最为典型,游者在其身边无不留连,以至是往返。两寺塑像都简洁洗练,又不失为细腻;表情生动,却不失为恬静;外在的曲线美,则隐含着强健的精神,又都极具世俗化人性化的特点。寺内的墙壁上,都布满了绘画。华严寺有一菩萨像,双手合十,口露芳齿,被称为合掌露齿菩萨,却是又一美的典型。视者不由与其产生一种情感交流,便构成一种难以忘怀的印象。上世纪初郭末若来大同视察,前后去看了这合掌露齿菩萨几次,临走上火车时还又去看了一次。并做出了高度的艺术评价,此事在大同传为佳话。
这华严寺和善化寺泥塑艺术,应该说是云冈雕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九龙壁是明代王府门前的琉璃影 壁,为当地艺人设计造形,当地磁窑烧制,燃料就是当地的长烟煤,是雕塑艺术的又一品种。其壁长45,5米,高八米,下为须弥座,中间为龙壁主体,顶部斗拱上饰琉璃瓦。龙壁主体的九条龙,是由6层琉璃构件拼接而成。龙的色泽各异,且十分艳丽,有的腾云吐雾,有的伸爪抱珠,有的喷须拂水,有的翘尾探海,有的搏风弄雨,神态各不相同。触须飞舞,双目有神,龙爪锐利,极其夸张,生动、雄浑、活泼,力感很强。历经600余年完好如初,是中国历史上保留至今最大的龙壁。
北魏的云冈石窟,辽金的华严寺和善化寺,以及明代的九龙壁,产生于三个朝代,都是皇家工程。构图复杂,作工细腻,气魄雄伟,无疑可称是雕塑艺术的高峰。非官方的雕塑也有很多很多。大同除九龙壁之外,还有五龙壁,三龙壁、二龙壁和一龙壁等多种。都是精工细雕,琉璃制成。每条龙都张牙舞爪,生灵活现,不失为一件件艺术珍品。若是走进大同博物馆,还可看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陶牛、陶马、陶狗、陶驼、陶制牛车,和陶制仪仗队,以及轻骑陶俑群。这些
14
陶制艺术品造型圆润古朴,粗犷而真实,让人感受到1600年前真实生活。北魏宋绍祖墓出土的屋宇型石棺,雕刻细腻,线条流畅,无论是瓦棱、斗拱、还是门窗,都有如宫殿一般,世上罕见。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北魏时的一方石砚。砚的四周为联珠纹和莲花纹花边,砚心两侧各有一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池边还有鸟兽在饮水,外围又雕有骑士、角觗、舞蹈、力士人物四组。巴掌大的石砚上雕刻如此丰富内容,人物鸟兽栩栩如生,简直让人有些不可想象。此外还有雕刻花团锦簇的柱础,和镂空的广寒宫图案瓷枕等,许多各个朝代的雕塑艺术品。若是走进一些工地,只要你细心观察,便会有破碎砖雕、瓦当,和雕有花纹石刻残件发现。2008年修建御河兴云桥时,挖出了辽代时的华表、石栏杆,和镇河的铁兽、石兽。
雕塑艺术在大同古城一代代传承,也进入居民的院落,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欠缺的重要内容。大同的四合院极讲究雕饰。无论是广亮门、抱厦门、垂花门,还是砖门楼,从里到外无不都是雕刻。影壁是一色的仿木专雕,顶部为单披瓦横脊加斗拱,两端麒麟兽和垂花立柱,中间为“单凤朝阳”、五子闹莲”、“鹿鹤同春”、“五富庆寿”等吉祥图案。屋脊鸱吻,出檐马头,都是砖雕构件组成。富有人家的窗棂,室内的桌椅佛龛还是木雕。近期由大同马立平和李莉萍摄影编著,由北京日报集团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图说大同民居》,分门别类荟萃了大同民居所有的雕刻,可称是大同民居雕刻大全,展示了大同民居精美的雕刻,让人看后无不感到惊讶。大同这座古都,曾有无以数计的雕塑;就现存的云冈石窟、寺庙的泥塑、龙壁和四合院来说,在国内不能说独一无二,却是极其少有。因此可称是一座雕塑之都。这是从北魏王朝开始,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一种独特文化,一种宝贵的财富。儒要我们很好地去保护,去继承,去发扬光大。
二、极具魅力的融合音乐
中国的音乐历来有歌颂、宣传、教化、审美、娱乐等许多功能,是人类美好希望的载体。因之史籍有“礼乐,国之大事”的记载。历代王朝对音乐都无不重视。所以黄帝有咸池之乐,颛顼作承云之乐,尧舜有大章、大诏之乐,禹汤有大夏、大濩之乐。周乐称大武,秦乐曰寿人,汉乐和八音之调,作十九章歌,号为文始。一直到西晋,都是歌舞一体,乐舞并行,钟罄丝竹的华夏风格一脉相承。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兴起,中原丧乱,鲜卑人统一北方,立国北魏定都平城,对各种不同的音乐兼收并畜。到太和年间,形成一套南北交响,四方相谐,音色绚丽独具特色的音乐,称之为太和音乐,或叫融合音乐。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主体,为中国的音乐发展做出贡献。
鲜卑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兴于大兴安岭北段嫩江中游,和额尔古纳河之间。东汉后期南下阴山。他们游牧为业,逐水草居,没有文字,生活保持原始状态。其音乐为民歌、鼓吹乐,和拨指、吹指、口哨,吹叶,通称之为马上音乐。他们的开国皇帝道武帝,率部进入中原,大破后燕慕容宝于中山(河北保定),
15
缴获大批的乐器,都不知怎么使用,收在宫中保存了起来。这些乐器是十六国初,前秦苻坚灭前凉、前燕、前赵、后赵诸国所获,肥水之战秦王苻坚失败后,全部落入后燕慕容氏之手,因此被称做燕乐。这些乐器是中西混合乐器,其中有不少是西域乐器。登国元年(386年),道武帝定都平城后,模仿秦汉之制,命尚书吏部郎邓渊定吕律协音乐,自作皇始之舞(手执五彩鸟羽之舞),才组织了音乐队伍,初步有了自己的宫廷音乐。在追尊其皇始祖、皇祖、皇考为诸帝时,也就是追封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为皇帝时。乐用八佾配皇始之舞,以告慰先人,明开始祖之业。八佾是秦代汉族宫廷乐队,因纵横各八人,即八八六十四人的方阵,故称八佾。乐用八佾,舞用皇始之舞,歌为鲜卑人的《真人代歌 》和《思乡曲》。他一味主张向汉人学习,可见当时只学了个形式。其后来无论是祭天,祭地,还是朝会、郊庙、宴飨,都是鼓吹乐,时有丝竹参杂,内容仍为《真人代歌》、《思乡曲》,上叙祖宗开基之由,下述君臣创业之迹。
天兴六年,道武帝又令太乐、总章、杂伎三大音乐机构,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觗、麒麟、凤凰、长蛇、白象、白虎、鱼龙诸兽,及鹿马仙车、高絙百尺、缘橦等百戏,设于宴廷。这是他对音乐的操作和改革。到明元帝时,除对百戏、杂伎进行增修,又撰合大型乐曲,更改为钟鼓之节。太武帝锐意武功,西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和声歌50 曲;平凉州得其伶人和大批乐器,择而存之。后经营西域,又获般悦国(哈萨克斯坦)鼓舞、龟兹(新疆伊犁)的五弦琴。统一黄河流域后,匈奴、羯、氐、羌、丁零、高车、卢水胡等都内属为北魏王朝带来了羌笛、羯鼓、胡笳、琵琶等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琵琶原名“批把”是马上乐器,史载“推手前曰批,引手后曰把”因以为名,后改名为琵琶。文成帝是太武灭佛后的第一个皇帝,登上皇位后便顺应民意复佛。他大兴寺庙弘扬佛法,高僧名尼会聚京城,佛教发展在北魏掀起高潮,又传来和雅宁静的法乐,也就是佛教音乐。因此天竺的梵贝、印度的箜篌也随之而来。到这个时候,北方各民族的胡戎之乐,和西域中亚之乐,即史书所讲的“四夷之歌”、“五方殊俗之曲”相继而来。平城成了各种音乐交汇的殿堂,和展示其特色的舞台,绚丽多彩,音色斑爛,极为丰富。
献文、孝文二帝继位时都很年幼,文明太后两朝临朝称制。她一改鲜卑人的从政方略,便尊周礼兴汉制,维新易制,对朝政进行全面改革,对音乐自然也不例外。“四夷之歌”,“五方殊俗之曲”虽然音色斑爛,绚丽多彩,却很不合她的心意。史籍说得很清楚,太和初年她便“垂心雅古,务正声音”对音乐进行改革。雅古是我国古代的雅乐,正音就是强调道德教化的儒教音乐。可由于战乱,雅乐已消失。她令乐署和有关大臣遍访民间,寻求熟悉雅乐的人士,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因此只好将四夷歌舞列于太乐,饰以金石羽旄,增加其壮丽。她和皇孙孝文帝还亲自作了歌词,以劝戒上下,教化万民。但她认为:先王作乐,是以和风改俗,决非是单纯娱乐。故非雅曲正声,不得庭奏。又命中书监高闾搜集新旧乐章,参探音律,除去新声不雅之曲,增加钟石铿锵之韻。高闾器识详富,颇懂音律,受命后与给事中公孙崇一起,经过多年的考查,依据六经,参诸国史,制以声律,完备了以《相和歌》为主体的北魏音乐。《相和歌》一人唱几人和,加乐器伴奏的一种种古老形式,称雅乐。又融合了北方西域的“四夷五方歌曲”,以及佛教的法乐,形成异彩纷呈的北魏“清商音乐”。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