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电化教育中心 李光年 【关键词】计算教学 教学思维 两位数乘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0076-01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一直被教师认为是最枯燥的教学。教师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流程设置简单:教师反复示范,学生反复练习。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趣。因此,我们要改革计算教学策略与方法,把计算教学从单一的追求正确率转变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优化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发挥自主,突显多样 师出示15×16
师:这道计算题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如何计算?你们能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来计算出结果吗?
生1:15×16=15×4×4=60×4=240 生2:15×16=3×5×16=3×80=240 生3:15×16=3×5×4×4=12×20=240 生5:15×16=15×10+15×6=150×90=240 生6:15×16=10×16+5×16=160+80=240 生7: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性的计算方法,但在很多时候,很多教师却是生搬以往的教学方法,直接进入到列竖式计算的教学环节。这位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这道试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获取知识。每一种算法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是学生思维的外显,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算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多种算法,从而让思维得到多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假如教师对其它的方法一笔带过,仅仅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掌握列竖式来计算的内容上,虽然最后学生也能学会计算,但会弱化其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计算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允许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去计算。
二、分析整理,系统思考
当学生呈现出多种算法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这些方法全部投影出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整理、归类。教师旨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整理能力。学生通过分析整理,认为生1与生2的方法是一类的,都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给分解开来,把两位数乘两位数变成以前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生5与生6应该划为一类,它们都是把其中的一个数拆分开来再计算的,而生7的算法是列竖式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把讨论重点放在列竖式的方法分析上,通过讨论与讲授相结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算法,发展思维
交流讨论中,部分同学认为列竖式麻烦,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列竖式简单。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来计算两道试题:13×17,68×79。学生纷纷埋头计算。完成计算后,笔者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有学生说:13×17不能用前面生1与生2的方法来计算,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把13和17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所以只能用生4与生5的方法来计算。而68×79这道算式也一样,这里面有进位,所以,还是用列竖式来计算比较方便些。
这样的教学中,笔者没有强硬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到列竖式方法计算上,而是设置障碍让学生
自主地感受到用竖式计算最方便,学生通过比较从而发现最优化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再进入竖式的书写格式与注意点的教学,学生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列竖式计算的学习当中。整节课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在求知欲强烈的氛围中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条理性,获得了最优化的数学思想。
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思维,提高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开展计算教学时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掌握计算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探索计算过程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苗,不断丰富和内化数学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