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导入】
广东高考地理选择题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一是选择题的分值比较高,地理有11道题,共44分;二是选择题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三是选择题可快速作答,也可能耗费你大量时间;四是掌握选择题答题技巧可以帮助你快速作答并且提高得分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说出常见地理选择题的组成结构;
2.说出解题思路,归纳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步骤;
3.呈现不同材料的地理选择题,概括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和技巧。
下面,先做一个小调查,到了高三的冲刺阶段,同学们已经做了成千上万道选择题,不知同学们总结过没有,做题运用了多少种方法?
【学生】
……(最多能说出三、四种) 【教师】
看来,有必要与同学们一起总结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先做两道题,做题过程中思考三个问题:
1.你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2.你的解题思路中运用了什么解题方法或技巧? 3.地理选择题从结构上由几部分组成? 【学生】 例1和例2。 【教师】
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为大家讲解他的解题思路和所运用的方法。
例1.(2013年广东卷,4)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其主要原因是 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 B.暖锋过境释放热量 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 D.局地气流下沉增温 【学生】
一位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和所运用的方法。 【教师】
通过他讲解的解题思路,可以总结出所运用的方法有“排除法”,主要有排错和排异,还有抓住“背风坡”这一关键词的特征,这种方法可以叫做“主要特征法”。
从他的解题思路中,我们也能分析出地理选择题从结构上看由三部分组成,即“材料”、“问题”和“选项”。
【板书】
一、地理选择题的组成结构 材料——实线部分 问题——虚线部分 选项——四选一 【过渡】 分别是审什么?
【学生】 自由发言。 【教师】 “三审”分别是:
一审材料——学会在试卷上勾画关键词。如文字材料中透露的时间、地点、地理现象等关键信息,图像材料中的图名、图例、指向标、比例尺等信息,表格材料中的单位、总量、比例(比重)等信息。
二审问题——理解设问中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最合适的”“不正确的”“错误的”“大、小、长、短、高、低、多、少”等等。
三审选项——对选项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情况:一是误为因果,如“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二是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三是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四是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五是表述不完整或错误,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六是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等等。另外,还要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选项内容是否与题干相符,即使是选项内容完全正确,若与题干无关,也不能选。
【板书】 二、地理选择题答题基本步骤 审材料 审问题 是选项 【教师】 从地理选择题的结构特征看,选择题答题的基本步骤有三步,即要做到“三审”,请问
通过分析例题1的解题思路,我们总结出了选择题的组成结构和解题的基本步骤,也总结出了解答这道题的所运用的方法。下面,请一位同学根据刚才的总结,按步骤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和所运用的方法。
例2.(2013年广东卷,11)图4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图4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学生】 一位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和所运用的方法(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图的关键和方法)。 【教师】
刚才这位同学的解题思路就是:
一审材料——文字如实线部分(地理事物),图像材料,首先读图名(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再读图例(七类功能区),最后从图中提取信息(在图中找出这些图例的分布或位置);二审问题——如虚线部分(问题指向关键词是“读图可知”,说明答案可能直接或简单分析就可得出正确选项);三审选项——直接从图中提取信息: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放射状,但只有一个中心(人口、设施密集的老城区),排除A项;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北和西南部,故排除B项;城市外来人口生活区主要布局西北部,与城市新开发区背道而驰,也排除D项;城市新开发区与科研文教区均位于城市东南部,故选C。
这位同学解答该题至少运用了两种方法:“读图法”和“排除法”。读图法的关键和方法是,一读图名,再读图例,然后从图中提取信息。
【教师】
通过上面两道题的解题思路分析,同学们知道了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步骤,并按步骤进行了体验,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上的几道题目,重点是从解题思路中总结所运用的方法。
【学生】
学生做完后,每道题请一位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和所运用的方法(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以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
1.(2011年广东卷,6)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 B.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
C.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 D.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材料——如实线部分(地理现象、发生时间);第二步,审问题——如虚线部分(找出问题指向关键词);第三步,审选项——联想教材描述,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锋前气压急剧降低,常出现雷暴天气,锋前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锋后气温升高,常出现晴朗天气。选C。
以上分析是根据教材情境选出来的,可以总结为“教材情境法”。也可以画出暖锋示意图来判断,这就是“图解法”,当然把文字转换为示意图,就用上了“转换法”。如下图:
方法(技巧):教材情境法(回归教材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图解法(绘制示意图使抽象变具体、复杂变简单)和转换法(将文字、表格数据等信息转换为图像,或将图像信息转换为文字等)。
2.(2012年广东卷,8)为了规划鸟类自然保护区,在获取了不同鸟类的觅食半径等资料后,准确划定保护区范围可以采用的效率最高的技术手段是
A.手工绘图 B.GPS C.RS D.GIS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材料——如实线部分(第一段实线说明“地理任务”,第二段实线是“已经具备前提条件”)。第二步,审问题——如虚线部分(问题指向关键词一是是“准确划定范围”,二是“效率最高”)。第三步,审选项——四个选项本身叙述均正确,但A选项不符合“效率最高”,要排除;B选项是定位导航功能,获取觅食半径可以采用;C选项是遥感,主要是“获取”信息,也不符合;D选项GIS的应用就是对已经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管理分析然后输出保护区范围。
以上分析一是要仔细辨析题干中的几个关键词的含义,“规划”“获取”“划定”所对应的分别是哪一种技术手段的功能,这就是辨析题干信息,采用的方法总结为“题干答题法”。同时要对“GPS”“GIS”和“RS”的概念和功能非常清晰,这就是采用的“主要特征法”。当然,从“效率最高”中可以排除A选项,又用到了“排除法”。
方法(技巧):题干答题法(辨析材料中不同词语的含义)、主要特征法(关键词含义)和排除法。
3.(2012年广东卷,11)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图4),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