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米=2( )6( )5( ) 0.24米=2( )4( ) 3.40元=3( )4( ) 3、填适当的数。 ()0.25米=米=()厘米 ()()0.73元=元=( )元( )角( )分 ()2.92米=( )米( )厘米=( )厘米 板书 设计 教 学 反 思
备课人:郭晨露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教学 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突 破 方 法 小数比较大小 第93页例2 1、由生活实例加深对小数内在含义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体验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情感。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理解小数大小的实际意义。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理解小数大小的实际意义。 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比较大小的过程,掌握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5.28 0.72 3.94 0.7 0.72 3.05 0.9 12.5 2、说出下列小数的实际含义, 0.3米 0.72米 23.05元 7.20元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3页例2.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有没有进行过跳高这项运动呢?你能把你的跳高成绩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吗?老师这里有一份跳高成绩表,你们看一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让学生把成绩单读一下。教师:这是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今天请同学们帮忙把这四名同学比赛的名次排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或用手中的盒尺,动脑筋,想办法把四名同学比赛的名词排列出来,看哪一组排列得又对又快。 学生合作学习后,让各组汇报排名的情况,教师把学生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板书在黑板上,并由各组代表说出排列的理由。最后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加以指导总结,选择正确的结果留在黑板上。 1.2米>1.1米>0.9米>0.8米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小刚 小强 小林 小明 理由从三点说明:①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9米是9分米,0.8米是8分米。②可以把四位同学的跳高成绩换算成用厘米作单位,分别是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和80厘米。③利用手中的卷尺,根据四个成绩在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是直接比较出来的。 让学生在教材上,把四个同学的名次填写出来。 2、完成“做一做”。 请同学们看第93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然后让学生看图在教材上完成“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5、第6题。 2、把下面四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玩具机器人 玩具小飞机 汽车 皮球 3.8元 4.2元 15.1元 2.6元 ( )元>( )元>( )元>( )元 3、看图比大小。 板书 设计 教 学 反 思 备课人:郭晨露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教学 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突 破 方 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 教材第96页例3(1)、(2)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 32+54= 68-7= 48+9= 25-17= 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前两道是整数加、减法,不需进位也不需要退位;第三道加法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数要加上进位“1”;第四道减法题的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和个位合起来再减,而十位上的数不要忘了减“1”) 3、教师总结:①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相加、减。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6页例3(1)。 出示教材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8+0.6= 0.8-0.6=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怎么计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