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6种离子中的某几种:Cl、SO4、CO3、NH4、Na、K.为确认溶液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200mL上述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反应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沉淀4.30g,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盐酸,有2.33g沉淀不溶.
(2)向(1)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促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1.12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假定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由此可以得出关于原溶液组成的正确结论是( ) A.一定存在SO42﹣、CO32﹣、NH4+,可能存在Cl﹣、Na+、K+ B.一定存在SO4、CO3、NH4、Cl,一定不存在Na、K C.c(CO3)=0.01mol,c(NH4)>c(SO4) D.如果上述6种离子都存在,则c(Cl﹣)>c(SO42﹣)
二.填空题:(本部分共两题,共16分)
29.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反应条件未全部列出),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B、D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C、E是单质,I的溶液呈蓝色,反应①是工业上冶炼金属的一种方法.
2﹣
+
2﹣
2﹣
2﹣
+
﹣
+
+
﹣2﹣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电子式为______. (2)G的化学式为______.
(3)E与H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I的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0.纳米氧化铝在陶瓷材料、电子工业、生物医药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通过硫酸铝铵晶体热分解得到.[已知:硫酸铝铵晶体的化学式为Al2(NH4)2(SO4)4?24H2O,相对分子质量为906] (1)制备硫酸铝铵晶体的实验流程如下:
①检验上述流程中“过滤”后杂质是否除尽的实验方法是______.
②上述流程中,“分离”所包含的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2)取4.53g 硫酸铝铵晶体加热分解,最终剩余0.51g Al2O3固体.加热过程中,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通过计算确定400℃时剩余固体成分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本部分28题,每题3分). 1.2016年是我国的”互联+”战略年,建设互联信息高速公路所需光纤的制作原料是( ) A.铁 B.硅 C.二氧化硅 D.优质沥青 【考点】硅和二氧化硅.
【分析】光导纤维是信息技术的基石,主要成分是SiO2.
【解答】解: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良好的导光性,故选:C.
2.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氢气 B.煤炭 C.天然气 D.石油 【考点】清洁能源.
【分析】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氢能等;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
【解答】解: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氢能等;而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常规能源, 故选A.
3.2013年2月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里的“235”是指该原子的(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质量数 【考点】核素.
【分析】根据原子符号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来解答. 【解答】解:U中“235”是指该原子的质量数,故选D.
4.下列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A.NH4Cl B.H2O C.N2 【考点】化学键.
【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第IA族、第IIA族和第VIA族、第VIIA族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
【解答】解:A.氯化铵中铵根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氮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为离子化合物,故A正确;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故B错误; C.氮气分子中氮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为单质,故C错误;
D.氯化镁中镁离子和氯离子之间中存在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D.MgCl2
235
U是一种重要的核燃料,这
A.18gH2O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A
B.标准状况下,22.4LCO2含有的分子数目为NA C.1L1mol?LK2SO4溶液中含有的钾离子数目为NA D.1molH2在O2中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求出水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水中含2个氢原子来分析; B、分子个数N=
;
﹣1
C、求出硫酸钾的物质的量n=CV,然后根据1mol硫酸钾中含2mol钾离子来分析; D、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H元素由0价变为+1价.
【解答】解:A、18g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水中含2个氢原子,故1mol水中含2NA个H原子,故A错误;
B、分子个数N=
=
=NA个,故B正确;
C、溶液中硫酸钾的物质的量n=CV=1mol/L×1L=1mol,而1mol硫酸钾中含2mol钾离子,即含2NA个钾离子,故C错误;
D、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H元素由0价变为+1价,故1mol氢气反应后转移2NA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6.世界气候大会与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商讨2012至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下列物质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N2
B.H2
C.CO2 D.O2
【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分析】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解答】解: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故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故选C.
7.下列过程有热量放出的是( ) A.断开氢气中的H﹣H键
B.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 C.C与H2O(g)反应 D.Na与H2O反应
【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分析】放出热量的过程可以是放热反应,也可以是放热的物理过程.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绝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所有的燃烧;金属和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铝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的物理过程有:浓硫酸用水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物质由气态→液态→固态. 据此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