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报”意为“答复,回复”。
2.【解析】选A 两个“所以”都是“……的原因”之意,两个“于是”都表承接。 3.【解析】选B B项,古今意义相同,均为“认为”。A项,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C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古义:指出来,给……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4.【解析】选C C项,与例句同,都为意动用法。A项,使动用法;B项,名词作状语;D项,名词作动词。
5.【解析】选D ①⑤为判断句,②④⑥为被动句,③为宾语前置句,⑦为状语后置句,⑧为定语后置句。
6.【解析】选D “柔”应为“柔韧”,这里作状语,译为“用柔韧的办法”。 7.【解析】选D 两处“也”后应断开,“劲渑池”与“柔廉颇”句式一致,中间应断开,“则”前应断开。
8.【解析】选B 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 9. (1)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得到和氏璧,这是实情,而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
(2)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得到和氏璧,这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
Ruize
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10.【★★答案★★】(1)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 逻辑 (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
11.【★★答案★★】为国家,廉蔺尽弃前嫌;看京剧,弘扬民族文化。
12.【★★答案★★】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他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他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
Ruiz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