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 第15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
行咨询。
一、概念题
1.供给冲击(supply shocks)
答: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 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例如拉动成本与价格上升的冲击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冲击会使产出与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从而可能破坏经济福利。可以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来分析冲击如何引起经济波动。20世纪70年代,总供给曲线被两次重大的石油价格冲击所移动。这两次石油价格冲击提高了生产成本,因而也提高了企业愿意供给产品的价格。换句话说,石油价格冲击移动了总供给曲线。
2.工资指数化(wage indexation) 答:工资指数化是指按物价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使得实际工资水平不因通货膨胀而下降的一种做法。
在通货膨胀时期,如果工人的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就会下降,这就产生了有利于企业而不利于工人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在西方市场经济中,随着工会力量的强大和保护工人利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工资合同的保障条款中新增加了“自动调整”条款,即规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消费物价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不因通胀而下降。
3.紧的劳动力市场(tight labor market)
答:紧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市场处于低失业状态,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过度需求。在紧的劳动力市场上,工会和工人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实际工资倾向于增加。如图15-9所示,当实际工资在?w/P?1处(低于充分就业的工资水平?w/P?),劳动力市场存在着超额需求,此时的劳动力市场便是紧的劳动力市场。
f
精品 精品 图15-9 紧的劳动力市场
4.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答:菲利普斯曲线指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一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提出来的。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因此,如图15-10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普斯曲线(P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图15-10 菲利普斯曲线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不同意货币主义的说法。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垂直线。
5.适应性(accommodation)
答:适应性是指根据经济所处的状况,调整总需求,以使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利用适当的总需求政策来抵消总供给冲击对产出的不利影响,也即总需求政策适应供给冲击。(注意:适应性在此处是指适应性政策的适应性,而不是适应性预期的适应性。)
6.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
答:适应性预期指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的一种预期方式。“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例如,某个时点的适应性预期价格P等于上一个时期的预期价格加上常数C以及上期价格的误差。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
精品 精品 50、60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7.加速主义原理(accelerationist principle)
答:在本章中,加速主义原理是指一种通货膨胀理论,是指一项试图将失业水平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截距以下的政策,结果必然导致加速的通货膨胀。
在静态预期下,P?1?P?b?U?Un?,当本期失业率U等于自然失业率Un时,通货膨胀才会不变;当U小于Un时,就有P?1大于P;当U大于Un时,就有P?1小于P。因此,只有采取扩张政策才能将失业率限制在自然率以下,但这又会引起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这种结果称作加速主义原理,要使U在Un以下,当局必须承受不断提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这种政策的成本随时间不断上升,最终当通货膨胀不断加速而无法约束时,就会变得非常大。低于自然率的失业率每减少一个百分点,这个国家下一个时期的通货膨胀就会增加b个百分点。加速主义原理赋予自然失业率另一个名字叫“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AIRU),即NAIRU是失业水平Un,在Un以下通货膨胀加速,在Un以上通货膨胀减速。
8.通货膨胀惯性(inflation inertia) 答:通货膨胀惯性是指前一期的通货膨胀对后一期的通货膨胀具有正面的影响,现在的通货膨胀较大程度上受到历史的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样一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惯性理论指一种用通货膨胀本身的惯性来解释通货膨胀得以持续的原因的理论。
通货膨胀惯性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通货膨胀也会由于其本身的惯性而存在下去。这是由于工人与厂商关心相对工资与价格水平,他们要根据过去的价格与工资水平,以及别人确定的价格与工资水平来确定自己的价格与工资。这样,谁也不肯降低自己的价格与工资,从而使得已形成的通货膨胀难以消除,作为一种惯性而存在下去。这种由于惯性而存在的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惯性。这种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提出的。它与预期的通货膨胀有相似之处,即都是与适应性预期相关的。但预期的通货膨胀更加强调了预期对未来的积极作用,而惯性通货膨胀则强调了过去的通货膨胀对现在的影响,即被动的作用。
9.工资冲击(wage shock)
答:工资冲击是指经济中的一些冲击(比如石油价格冲击等)引起了名义工资或实际工资的变动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每一时期里,当工资是事先决定的时候,名义工资的任何变动都可以视为狭义的供给冲击。工资冲击往往是对宏观经济中其他事件的内生反应,是总供给冲击的一种形式,名义工资的增加会引起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工资指数化的优点是:一是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合同规定的条款时,不会引起实际工资的提高;二是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率预测的失误而引起的效率损失。
但是,工资指数化也存在着问题,假如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降或其他类似石油危机供给方面的冲击,产出下降,这就要求国民收入中工资的份额下降,但是由于指数化保护了工人的实际工资,其他经济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提高工资,结果引起价格水平的螺旋上升,加剧了通货膨胀。
精品 ??????精品 10.叠代合同(overlapping contracts)
答:叠代合同,又称重叠合同,在本章中特指一种订立合同的方式,即相对于同步合同而言,在任何既定的时期里,只有部分工人的工资协议根据新的经济状况而及时改签,而其他工人的工资协议仍然保持原样不变的合同方式。由于重叠合同的存在,经济中工人的工资具有一定的粘性,工资是逐步调整的,工资调整不能迅速使劳动力市场出清。
11.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12.预先决定的工资(predetermined wages) 答:预先决定的工资是指工资是由先前的合同所决定的,不能根据现在的物价水平等经济因素的改变而灵活地改变这样一种工资制度。由于劳动合同的存在,形成了预先决定的工资,而预先决定的工资又会导致工资调整的滞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工资粘性。
13.预期形成机制(expectations formation mechanisms)
答:预期形成机制是指在家庭、企业和政府这些经济行为人做出跨时期选择的时候,他们通常认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必须经常对许多不同可能事件的相对可能性进行复杂的估测,这种估测的方式就是预期形成机制。常见的预期形成机制有:静态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14.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
答: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经济行为人可以最好地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现在政府政策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预期。该理论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它的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预期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市场出清和自然率),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15.牺牲率(sacrifice ratio)
答:牺牲率是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计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也就是通货膨胀每减少一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增长的百分比。
由菲利普斯曲线得知,在短期,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有取舍关系,低通货膨胀率意味着
精品 精品 高失业;又由奥肯定理得知,失业增加,产出减少,也即降低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牺牲率就是用来衡量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的比率。
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引发通货膨胀预期,而通货膨胀预期又引发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是巨大的。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如果政府能够可信地承诺降低通货膨胀,公众理解这种承诺,并相应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的话,那么降低通货膨胀不必经历一个高失业、低产出的时期,牺牲率可以为零。
尽管牺牲率的估算差别很大,但典型的估算基本在5%左右:通货膨胀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一年的GDP必须牺牲5%。
16.动态的不一致性(dynamic inconsistency) 答:动态不一致性,又称“时间不一致性”。政府的一项未来政策,假设没有任何新的有关信息的出现,对于政府来说,在初始的制定阶段是最优选择,而在后来的执行阶段却不再是最优选择了,政府改为选择其他的最优政策,这种情况被称为“动态不一致性”。例如,政府认识到,过高的税率会打击私人部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缩小,实际征收到的税收并不多;而较低的税率会刺激私人部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扩大,实际征收到的税收会较多。因此,政府在今年宣布,明年将实行低税率政策。如果私人部门相信了政府的这一承诺,扩大了明年的生产活动,使其创造的财富(含税基)增加,这时,对于政府来说,再提高税率已不会影响税基的大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际税收。因此,政府放弃了曾做出的实行低税率的承诺,转而实行高税率政策,这成为政府的最优选择。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由于政府执行经济政策能力的不完善性,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着时间不一致性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由于各个时点的约束条件不同,政府事先认为的最优政策,如果影响了人们对政策的预期,通常在事后的执行中会产生偏差。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针对当前的经济状况所制定的政策,到真正实施有一段时差,这时经济状况已发生了变化,原先制定的政策到那时就不会停留在最优状态。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政策,但如果政府经过重新考虑选择的最优政策与最初的最优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仍会形成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因为当公众形成了政策预期,他们就会根据预期改变自己的对策,也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就会迫使政府不断修正自己的政策,造成政策的不稳定。因此,他们认为,规则比相机抉择更为重要。如果政策不是按可信的规则,而是相机抉择的话,最终执行的可能会产生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二、问题与练习
1.指出在下列情况下,价格水平有什么变化,指出是总需求还是总供给冲击引起了价格水平变化,变化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
(1)由于恶劣的气候,今年庄稼的收成要大幅度降低。 (2)国家卷入到战争中。
(3)政府增加开支建造新的公共住房。 (4)工会使工资增加了20%。 答:(1)恶劣的气候造成价格水平上升,这种变化是总供给冲击引起的,是暂时的。 (2)战争造成价格上升,这种变化是暂时性需求冲击引起的。 (3)政府增加开支建造新的公共住房造成价格水平上升,这种变化是需求冲击引起的,是暂时的。
(4)工会使工资增加造成价格上涨,这种变化是供给冲击引起的,是持久的。
2.讨论名义工资粘性的原因。工资粘性如何同劳工合同期限相联系?
精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