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迪尔凯姆 韦伯
6.迪尔凯姆论述宗教的起源与功能 ㈠迪尔凯姆关于宗教起源的探讨
⑴迪尔凯姆一直强调集体意识对于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集体意识; ⑵迪尔凯姆以图腾崇拜的起源为例,提出集体生活或社会的存在是宗教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
⑶宗教本质上是社会的集体再现,宗教情感本质上是社会情感,宗教信仰本质上是对社会的信仰,宗教信仰所提供的宇宙观和分类图式本质上是社会组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与扩展。 ㈡迪尔凯姆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论述
⑴个人最初通过宗教仪式加入集体生活,正是宗教的禁忌制度,使个人习得了自我行为的约束; ⑵宗教仪式有助于社区的整合与团结,是社会群体定期自我肯定的手段; ⑶宗教使群体的传统能够传承,保持群体的信仰体系 ⑷宗教仪式具有催人奋进的作用。
7.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思想来源、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主张 ㈠理论来源
⑴从实证主义汲取了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从出发点上拒斥任何脱离经验的、抽象的观点; ⑵从浪漫主义中学到了敏锐关注个体性、意志自由的原则; ⑶从形而上学中借鉴了它的历史性; ㈡方法论主张
⑴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不是对该行为作价值判断;他认为社会学要认识的是社会行动,要从根本上说明社会行动、过程和影响。(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
⑵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除了应对社会现象作合乎规律的因果分析外,还必须深入探寻导致特定社会现象出现的个人行动动机,理解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意义”。
⑶韦伯既反对实证主义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识目的一致的看法,又反对历史学派认为合理的概括无法实现的观点 “理想类型”是社会学分析的最佳手段,通过建立理想类型我们就能够实现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
8.韦伯是如何分析“社会行动”的
㈠社会行动,指的是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界定社会行动的条件有两点:⑴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有行动的动机;⑵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 ㈡四种社会行动
⑴目的理性的行动,把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以使行动者能够成功地理性选择自己的目的,以最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⑵价值理性的行动,可以根据行动所具有的对固有价值的自觉信仰来界定,独立于任何功利目的和现实成效; ⑶情感行动,行动者现实的情感冲动和情感状态的结果。 ⑷传统行动,通过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行动
8
三、迪尔凯姆 韦伯
㈢社会行动的理性成分
⑴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在客观上可能是理性的,但在主观上却都是非理性的;前者缺乏有意识的思考而盲从于习惯,后者则受情感甚至冲动的支配;
⑵目的理性的行动,在主观上对动机和目的进行了合理的思考和选择,客观上也是把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来作为行动选择途径的标准,因此是理性程度最高的社会行动;
⑶价值理性的行动在主观上具备相当的理性,行动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价值意义,但不顾及或者无法顾及行动的后果和成效,因此在客观上是不具备理性特征的。
⑷这种分类只是一种纯粹形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社会行动可能是上述类型的不同结合,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行动类型可能不同:在传统社会中占主导的往往是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在现代社会中则往往是目的合理的行动和价值合理的行动
9.韦伯“理想类型”概念的含义和理解
㈠实际上韦伯是在扬弃和超越了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某些主张和论点的基础上, 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 ⑴理解社会学,他认为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于行动者而构成了一个联系的系列,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就成了社会学的任务;
韦伯反对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认识目的基本一致的观点;他认为理解人不能仅从外部表现即人的行动去研究 ,还要研究其内在动机。
⑵理想类型是韦伯为了避免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而提出的一种关键性的概念工具,使我们对个别和特殊的现象的研究能够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
韦伯反对历史学派主张历史领域不可能做出合理的概括,人类行动并不受支配着自然界的规律的支配;他认为,科学的方法无论其对象是物还是人,总是以抽象和概括为手段的。 ㈡理想类型的特征:
⑴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 ⑵体现着某个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则;
⑶尽管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但并没有概括也不试图概括现实事物的所有特征,只是为了研究的目的单向侧重概括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 ⑷理想类型就价值而言是中立的;
⑸与社会和现代社会科学的特点,即理性化的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 ㈢三种理想类型
⑴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理想类型,仅出现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文化区域的现象; ⑵由社会现实的抽象因素组成的理想类型,可能存在于多种历史的和文化的背景之下; ⑶一种特定的具体行动的设想;建立在行动者动机基础上的纯粹的行动类型。
10.韦伯如何看待西方社会的理性化
⑴形式理性,即工具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着重考虑的是手
9
三、迪尔凯姆 韦伯
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能力或可能性,排除价值判断的考虑。
⑵实质理性,即价值理性,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着重考虑的是行动的目的和结果的排他性价值,排除行动的手段和条件的考虑
任何实际行动总是既包含工具理性,又包含价值理性。而在韦伯看来,理性和非理性都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一个现实的行动总是包含这两者的因素。
⑶理性化,理性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称之为“理性化”,考虑到理性化过程中,形式理性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成分,许多学者都发现构成理性化的主要实质是形式理性的主要成分,其特征包括: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破除神秘性、控制、去人性化。
⑷理性化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科层制是“理性化的两大力量”。
11.韦伯《经济与社会》有关社会结构的分析
⑴韦伯对整体社会的论述是以社会行动作为解释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存在,是以人们之间发生了最低限度的互以对方对取向的社会行动。
⑵如果社会行动是以传统的或情感的团结感为基础,社会关系就会社区化
⑶如果社会关系是价值取向和目的取向的合理性造成的利益一致和权衡的结果,那么社会关系就会社会化。社会化的三大特点是:自由市场的交换具有严格的获利性质,建立在自我利益之上促进成员的利益,受绝对价值观支配的个人的自愿联合体
⑷对社会关系、由社会关系结成的社会组织的论述,进入到组织内部的权力和统治形式进行分析。
11.韦伯有关“权威”的分析和政治理论
按照韦伯的观点,统治可以建立在各种基础之上,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真正的统治既需要有被统治一方资源的成分,也需要对统治的合法性的信仰,这种合法的统治形式,就是权威。权威有三种基本类型: ⑴感召权威,建立在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他们的忠诚或情感的基础之上,具有想当的革命性,同时也存在不稳定性;缺少理性和稳定的组织结构,具有典型的反经济特征,生命周期短暂。 ⑵传统权威,对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尊重,和对现存秩序和传统惯例的合法性的信仰,代表着一种保守力量;权力是终身且世袭,统治关系表现为主仆。
⑶法理权威,对以形式理性或价值理性为目标而制定出来的法律的贯彻实施,鲜明的特点是非人格化特征。 ⑷社会发展的历史周期是,感召权威取得成功之后会常规化为传统权威或法理权威,而无论是传统权威还是法理权威达到顶点之后,又会因为领袖人物的出现而发生变革回到感召权威;
⑸现代社会感召权威主要朝法理权威常规化,而法理权威体系日益强大,使得其变革已经不需要感召权威的出现,理性化已经成为革命性的力量。 12.韦伯对“科层制”的分析
㈠科层制是法理权威最纯粹的类型。是一种以职务为基本单位的组织类型,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是一种只追求技术效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干扰的组织管理形式;
㈡科层制的基本特点:
⑴是由受规则制约的行政职务的持续组织化组成的;
10
三、迪尔凯姆 韦伯
⑵每一个职务都有一特定的职权范围,负担着一整套行使各种功能的职责,执行这种功能的权威,以及执行功能的强制手段;
⑶各种职务组成了一个层级体系;
⑷职务需要具备不同的技术性资格,要求参与者获得相应的训练;
⑸职员并不占有与职务相关的生产手段,他们仅被允许使用其职务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⑹不允许职员抬高自己的职务,职务只是组织的组成部分; ⑺行政活动、决策和规则都是通过文本形式来表述和记载; ㈢科层制的弊端
⑴形式理性造成的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 ⑵对人性的漠视、对个人自由的抹煞
13.试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⑴韦伯对各大宗教进行比较研究,将所有宗教的表现形式分为四种理想类型:
①入世禁欲主义:新教将尘世的劳动看作是人的天之,努力而勤勉的工作视为救赎的手段,赋予了世俗生活神圣的意义,新教伦理于是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②出世禁欲主义:完全拒绝外部尘世,抗拒任何世俗的诱惑,把一切世俗生活都看作是不具备道德意义上善的性质,如天主教。
③入世神秘主义:遵从某种传统,信奉前年不变的权威,要求顺应世俗,带有悲观论和宿命论的色彩,如儒教。 ④出世神秘主义:表现为厌世弃俗,沉于冥想,如看破红尘的佛教。
⑵“预定论”孕育了加尔文教的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促使人们通过世俗职业的成就来确定有关“选民”的上帝恩宠;新教将包括劳动和获取金钱在内的世俗生活上升到天之的地位,从而使人摆脱了传统道德的约束,勤于工作,努力挣钱;又使人对个人生活采取禁欲的方式,克勤克俭;这两点正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
⑶新教伦理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而一旦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新教伦理的精神信念却又可能被抛弃。
14.韦伯在论述资本主义合理化这一过程的相对主义观点
⑴韦伯认为,科层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合理性的高度体现,充分发展的官僚制是一个实施组织管理的严密的职能系统,它把整个社会变成一架非人格化的庞大机器,使一切社会行动都建立在功能效率关系上,以保障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
⑵现代社会中,组织管理的科层制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社会生活领域中,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理性化。韦伯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命运”。韦伯把这称为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非理性,认为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
一方面它使人们的行动逐渐淡化对价值、理想和意识形态的追求,专注功能效率;
另一方面它无情地剥削了人的个性自由,使现代社会深深地卷入了以手段支配目的和取代目的的过程。 ⑶在论述科层制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他表现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上的矛盾:
作为理性主义者,他强调官僚制和形式合理性向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蔓延,是现代人无法规避的“命运”,资本主义具有不可避免的性质;作为具有深厚人文修养的自由主义者,他深刻地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反文化、反人道的实质非理性,号召人们奋起反抗官僚制对个人自由的戕害。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