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专题9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2017·广西模拟)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
A.神经元内的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B.突触后膜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只有神经元上才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必然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
+
解析: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突触后膜能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效应器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也具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
+
膜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形成动作电位,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导致阴离子通道开放,导致突触后膜不易形成动作电位。
2.(2017·山东潍坊模拟)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病,多发于学龄儿童,其病因之一是多巴胺过度分泌。多巴胺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仅为153的神经递质,其分泌过多会引起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分泌异常,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多巴胺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B.神经元、甲状腺细胞都可作为多巴胺的靶细胞
C.多巴胺分泌异常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有影响 D.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能引起靶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其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由题中信息“多巴胺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仅为153的神经递质,其分泌过多会引起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分泌异常”可知,多巴胺的受体除了在神经细胞上以外,甲状腺细胞上也有多巴胺的受体;多巴胺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分泌异常,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有影响;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3.(2017·广西南宁调研)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解析: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推出⑤④②①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③为突触。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①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否则,反射弧不完整、不正常;兴奋的传递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抑制神经元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有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效应器,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
1
4.(2017·河南安阳一模)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B.盐酸进入小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属于体液调节
C.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只有反馈抑制下丘脑活动才能使激素含量恢复正常 D.寒冷环境中,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发挥作用,动员几乎所有细胞共同抵御寒冷 解析:动物激素通过体液传送可以运输到全身各处,即可以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之外的其他器官或者细胞;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此过程中包含体液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可以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寒冷环境中,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发挥作用,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动员几乎所有细胞共同提高代谢,抵御寒冷。
5.(2017·辽宁沈阳三模)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继续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运输到全身 各处
B.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C.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 D.与肾上腺髓质细胞相比,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调节作用时间短、范围局限
解析: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去甲肾腺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去甲肾上腺素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所以可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其参与体液调节,而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神经调节,其调节作用时间短、范围局限。
6.甲状腺激素是一种氨基酸类激素。在寒冷条件下,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据图的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D )
A.图中接受寒冷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B.垂体细胞只具有TRH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C.缺碘导致的呆小症患者可口服甲状腺激素治愈
D.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引发机体增加产热量
解析:图中接受寒冷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垂体细胞除具有TRH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外,还有多种受体,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呆小症患者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导致的,口服甲状腺激素不能治愈;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引发机体增加产热量。 7.(2017·北京海淀区模拟)当人体注射了用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C )
A.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
B.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 C.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 D.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
2
解析: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后,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疫苗注射后,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浆细胞会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不会进入宿主细胞,不会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后,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8.科学家们在《天然产物期刊》上报告:在咖啡中识别出两种化合物——咖啡醇和咖啡酸,可能降低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Ⅱ型糖尿病患者会抵抗胰岛素,为了克服这种抵抗,胰腺会产生更多的胰岛素,但依然会相对不足。而咖啡醇和咖啡酸都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咖啡醇还会增加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A.胰腺功能受损导致Ⅱ型糖尿病
B.胰岛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在细胞外液中发挥作用 C.咖啡醇可能使肌肉细胞中的糖原含量升高 D.咖啡酸可能使胰岛B细胞中线粒体的活动增强
解析:Ⅱ型糖尿病患者会抵抗胰岛素,不是胰腺功能受损;胰岛素是一种分泌蛋白,随着血液运输,在细胞外液中作用于受体细胞;咖啡醇能增加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因此可能使肌细胞合成的肌糖原增加;咖啡酸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的分泌需要线粒体供能,因此咖啡酸可能使胰岛B细胞中线粒体的活动增强。
9.(2017·湖南湘潭模拟)下列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的处理,对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A.损伤脑干,会影响小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 B.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 C.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部丧失
D.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引起B细胞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区域位于下丘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控制运动平衡的区域位于小脑;仅破坏传入神经,则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中枢,故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切除胸腺后,不能产生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降低;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促使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10.(2017·四川成都模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传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若信息分子为神经递质,当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使其兴奋
B.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为信息分子仅作用于T细胞,既可以促使其增殖也可促使其分化 C.若信息分子为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只能是垂体细胞和下丘脑细胞 D.若信息分子的受体分布于细胞膜上,说明细胞膜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若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因此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为信号物质可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因此它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信号物质的受体分布于细胞膜上,则体现细胞膜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11.(2017·山东德州二模)下图为不同类型神经突触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3
(1)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 。神经递质合成后为了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所破坏而储存在 内。神经递质释放后通常需要迅速降解失活,反应发生的场所是 。
+
(2)图A中,神经递质释放引起Na大量进入突触后膜,引起的后膜内外电位状态
-是 ;图B中,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利于Cl进入,此时后膜是否会产生神经冲动? (填“会”或 “不会”)。
(3)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神经递质,其作用机理与上图B相同。研究发现对癫痫病人施用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该药物可以使GABA分解速率 (填“减慢”或“加快”),从而起到治疗效果。
解析:(1)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方式属于胞吐;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能防止被其他酶破坏;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常需要迅速降解失活,失活场所是突触间隙。
+-
(2)Na大量内流,神经元膜内电位由负→正,膜外电位由正→负;Cl内流,会导致膜内电位更低;电位没有逆转,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神经 冲动。
-(3)GABA能促进Cl内流,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施用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后,GABA被分解的速度减慢。
答案:(1)胞吐 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 (2)外负内正 不会 (3) 减慢
12.(2017·重庆一模)美国生物化学家萨瑟兰提出“第二信使假说”来解释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物质甲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 。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除图示途径外还有 。
(2)若图中的内分泌腺是垂体,则内环境中对垂体分泌相应激素的含量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答出其中一种即可)。
(3)正常人饭后,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有 和 。 (4)动物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的最主要原因是
。
解析:(1)物质甲为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除图示途径外还有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
(2)若图中内分泌腺是垂体,则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等,对垂体分泌相应激素的调节为分级调节或反馈调节,故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等。
(3)正常人饭后,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升高,导致血液中促胰液素和胰岛素明显增多,其中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消化液,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
(4)由于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4
答案:(1)糖蛋白(或蛋白质) 直接接触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甲状腺激素 (3)促胰液素 胰岛素 (4)激素经作用后被灭活
13.(2017·宁夏银川模拟)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因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为预防艾滋病,科学家曾给老鼠注射艾滋病疫苗制剂(减毒HIV+生理盐水)实验成功,但在人体身上实验失败。如图是艾滋病疫苗制剂引发老鼠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编号代表细胞)
(1)如图中物质A是 ,⑤是 。
(2)已注射该疫苗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图中 (填序号)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3)为检测已注射该疫苗的老鼠对HIV是否具有免疫能力,请说出实验思路:
。
解析:(1)由图可知,物质A是淋巴因子,⑤是浆细胞。
(2)已注射该疫苗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图中④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3)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检测注射疫苗的老鼠是否具有免疫能力,故实验的自变量为老鼠是否注射该疫苗,监测指标应为抗体的含量,依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即可设计相应实验。
答案:(1)淋巴因子 浆细胞 (2)④
(3)选取身体健康、体重、大小相同的老鼠若干,均分为两组;第1组每只注射3 mL疫苗制剂,第2组每只注射3 mL生理盐水;两周后,给两组老鼠注射等量的HIV,检测两组老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