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上课不断窥视教师的眼神。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有些上课做小动作的学生为了防止被教师发现,经常要不断偷看教师,试图从教师的眼神中判断教师是否注意或发现自己,同样有做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之后学生的眼神是不稳定的。
②不敢正视教师的眼神。当教师在班上有针对性地批评时,教师可用眼神环顾四周,若有学生躲避或不敢正视教师的眼神,说明该学生已“对号入座”。③长时间的冷眼凝视。具有这种行为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一旦出现了这种眼神就意味着这些学生有了与教师抗拒的态度,产生了敌对情绪。他们认为不良行为已被教师发现,免不了要遭受惩罚的情况下,也可能表示对教师的做法、讲法持蔑视态度。
(2)零用钱的异常变化
学生零用钱是反映学生行为变化和生活变化的标志之一。若零用钱方面有异常变化,应引起注意。零用钱异常变化有:
①零用钱突然变得不够用,却又不肯说明原因,说明有不正当的消费。②突然很有钱,经常购买高级食品、时髦消费品,出手大方等,说明钱的来源不当。③经常向同学借钱而逾期不还。
(3)异常交往
不正常的交往在学生不良行为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教师应特别注意休息时间三五成群的固定小团体,也要注意那些不合群的同学。作为家长也应注意子女在双休日经常和哪些人来往,防止他们结交一些社会上不良青年。
(4)经常违反校纪校规
教师应特别注意那些不按时离校、不按时到校及经常迟到、旷课的同学。有些同学周五经常不回家,喜欢留在同学家里留宿,而趁机上网吧。学生不良行为的征兆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异常,衣服打扮异常,突然使用与学生身份不符的言语等,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其苗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学生的不良行为扼制在萌芽状态中。 2、掌握有效方法
(1)消除心理障碍
首先,要消除不良行为学生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善意。不良行为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也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于会“迫害”自己,误认为学校和教师对他们是“不管的”,“抛弃的”,以至对真正关心他们的教师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老师发现和抓住品德上的“闪光点”,发扬其优点来克服其缺点。如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在他们的心理活动方面大都有活泼机智,胆大好胜,性情爽直,爱动脑筋的特点。
同时老师应真诚地从多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热情而严肃地对他们提出希望,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教师的真心、真诚、真意,把教师当成知心人,从而运用激励效应,榜样效应来启发学生觉悟,打动他们的心,激起上进愿望。 (2)培养自尊意识。
当学生有品德不良表现时,要注意不要以损害学生自尊心的方式进行处理,因为个人自尊心的缺乏是由于过多受到指责与惩罚所造成的。为了培养个人自尊心,应当更多地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使其在人格上受到应有的尊重。这可以消除疑惧,融洽感情,防止对立情绪。 (3)提高辨别能力。
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是使学生自愿改正错误行动,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具体做法是: ①要求严明
教师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定并严格执行,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活动的优缺点,形成对自己的分析态度。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要做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确并体会到什么是正确的和高尚的行为,应当怎样严格要求自己,怎样使自己言行一致。
②舆论导向
积极健康的舆论是对学生行为是非辨别的最有效的“清醒剂”,有组织的舆论不仅对学生的行为起着提醒,督促的作用,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对行为的评价能力与形成是非观念的重要手段。
③奖罚分明
奖罚是在实践中增强学生是非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讲,得到大多数的鼓励的事情,人们愿意继续去发扬,而且总是把它当做正确的,而受众人谴责的事情,人们就会设法回避它,并总把它当作错误的。
(4 )增强意志锻炼
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一定的考验方式,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增强意志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运用教育机智
低年级学生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常常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或不理解行为规范准则并出于好奇而引发的。对于他们应该坚持正面教育引导,通过实践、集体活动,运用激励机制来教育他们,效果可能较好。而高年级学生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则不完全是他们对规定不了解或不理解,有时则是明知故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以理服人是根本的教育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富有成效的师生谈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6)家校联合引导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喜好交往,迫切需要朋友,迫切需要友谊的时期。家长和教师要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需要注重的是,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必须防微杜渐,坚持“三抓”原则,即“抓紧、抓早、抓彻底”,而且,学生在改正不良品德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重犯原来的过错。要明白,“反复”是正常的,只有针锋相对,不怕反复,耐心地抓紧教育,才能使不良行为学生不断改正不良品行,最终形成良好品格。 (三)在家庭与社会教育方面的矫正措施 1、以“家校联合”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1)开展学校各班级良好行为习惯评比活动。 (2)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
(3)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 (4)开展“我心中的良好习惯”主题班会。 (5)开展“我心中的良好习惯”演讲比赛。 (6)开展教师和家长进行日记式沟通活动。 2、制定严密的“家校联合”标准
(1)“家校联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标准(教师) 项目 标 准 1、选择有效的时间段,比如晚上的下班时间、双休日。 2、与家长沟通的语言,尽量选择简洁,通俗的语言。 家 校 通 3、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 4、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事先与家长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 2、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最好请任课老师陪同。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3、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 4、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和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表扬学生就是表扬家长,批评学生就是在打家长的脸。 家 访 家 长 学 校 1、改进教育方法,让家长掌握科学育人方法进一步加强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形成科学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环境,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 2、教给家长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如何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青少年的成长的空间。给孩子构建起一个由家庭、学校和社会组成的新型的、三位一体的立式教育环境。 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 教师 家长 互通 日记 2、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以改进自己的工作。 3、教师只要有需要和家长沟通的问题,就及时的写在记事本上,家长看到后会给予相应的回复;家长有需要教师帮忙解决的问题,也会写在记事本上,教师看到后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解决并回复, (2)“家校联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标准(学生) 项目 家 校 通 标 准 1、学生要让家长知道家校通发布信息的时间。 2、学生必须与家长一起收听。 3、学生要就事论事,理性应对。 4、学生要保持平稳的情绪,避免不当的情绪反应。 家 访 1、学生要事先与教师约定,不让家长做“不速之客”,以耽误教师的上课时间。 2、学生要充分信任老师,对老师的教学或管教不满意,不宜在家长面前进行语言攻击 。学生要保持平稳的情绪,避免不当的情绪反应。 1、学生要让家长知道家长学校开办的时间及时通知,并告之来家长学校的重要性。 2、学生要及时了解家长学校的学习内容,与家长一起探讨有利于自己的各方成长的条件,并为之努力。 1、学生要主动成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使,及时将家长、教师的信息转教给对方。 2、学生要及时了解近阶段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 家长 学校 教师 家长 互通 日记 针对不良行为的类别和其成因,根据制定的标准落实行为习惯,矫治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四、扎实开展具体的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