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全文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3:53: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可以“登庙堂之上”,而,受俎豆于千秋”吗?按照作者外行民族的解释和历史的渲染,则全部中国历史,必须完全推翻,而我们民族也寄托于乌有。

蒋先生说:“至于各宗族历史上共同的命运之造成,则由于我们固有的德性,足以维系各宗族内向的感情,足以感化各宗族固有的德性。”我们也请研究一下:根据前面所列举的史实,我们历史上的民族斗争,曾经那末残酷,那末无情,如果现在按照作者所说,那又将作何解呢?是的,历史上汉民族在反对异民族侵入的时候,是有两种人的根本分别的,一种人广大民众,他们流血牺牲,抗拒外患,虽保卫祖国与光复旧物的基本动力;另一种人则是一些腐败的统治者,他们在异民族侵入面前,时常采取“宁赠友邦,勿予家奴”的政策,甚至以“人子之尊”向异民族的侵略者称臣、称子、称侄、称孙,而每年贡纳很多银帛、杀戮抗战的大将,以求取得其宠辛〔幸〕(最好请看五代和宋朝的历史吧),这些皇帝和臣宰们时常拿出什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和所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法宝来驾驭人民,大概他们对于异族侵略者的这种行径,也就算是实行了他们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及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德性吧,但是,这些行径,对于我们民族,又有什么值得夸耀呢?

照科学的了解,民族的特征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经济的联系件)以及表现在共问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结构,民族的斗争是社会分化为阶级后的历史结果,民族的斗争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也不会永远要存在,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战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是“为人类的永久和平而战”。不仅如此,在人类大同还没有实现以前,某些本来曾经是互相斗争的民族,们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也竟可能同化起来,变成一个民族,比如:中国以前入居中原的许多民族,都在中原和汉民族同化了。今天,满民族在事实上也已同化

于汉民族了。但这决不是由于什么汉民族的“固有德性”,而是由于他们在内地和议民族混居,汉民族在经济上、在文化上、后来并且在政治上,都比较他们先进,比较他们占优势,而在人口数量上也较优越,这样就在长期的残酷斗争中逐渐地同化起来了。

现在是科学昌明的世界。民族历史必须按照科学去解释。法西斯主义曲解民族历史、削改民族历史、捏造民族历史的伎俩,决不足为训,如果拿这种东西作为国民的教本,就会愚弄国民。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所以要捏造这种单一民族论,其目的就在于提倡大汉族主义,欺压国内弱小民族。我们汉民族本来也是一个很弱的民族,正应和国内一切弱小民族进行平等的民主的联合,才能共同抵抗侵略者。如果我们一方面抵抗侵略者,另方面又要拿大汉族主义去欺压国内其他弱小民族,那就会给敌人以利用的空隙,而不利于我们民族解放的事业。这是每个头脑清醒的中国人所应该注意的。

中国和外国的一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总是盗窃“民族”为私有,好象民族即朕,朕即民族。请研究一行:民族是由什么人组成的呢?我们这民族的绝对大多数不是工农群众吗?如果没有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劳动民众,我们民族从何处得到衣食住,从何处组成抗战的军队,又从何处有文化?工人农民不正是民族的主体吗,不正是他们的利益才和民族的利益完全一致吗?不正是他们才真正配得代表民族的名义吗?而其他的人,反对工农大众的人,却自称是民族的代表者,不就是一种篡窃吗?既然劳苦大众是民族的主体,那末,只有劳动人民至上才是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吗?把劳动人民看成至下,这不就是把民族看成至下,把国家看成至下吗?

谁是民族的主体?答复这个问题,才解释得了民族这个问题,才解释得了民族的力量的问题,才解释得了我们民族的组成以及过去所以衰而复兴、亡而复有的问题,才解释得了如何准备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问题(即要不要动员民众、实行民主的问题),才解释得了抗战后中国谁才应当为主人翁的问题。在几年前,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共中央许多文献,曾给我们答复了这个问题。但是《中国之命运》的作者却把“少数人士”和“德性”当成民族的决定者。这就是我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关于中国之命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点。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二)关于中国历史

我们继续说中国历史,特别说一说近代中国的历史吧。中国历史应该是民众的历史,因为没有中国民众,就没有中华民族。中国历来和自然界战斗,和黑暗制度战斗,和侵略者战斗的主要力量,是中国劳苦民众,民众是中国历史的主要动力。中国民众历来创造一切幸福,们是他们自已却没有了一切幸福,中国劳动人民和民族的苦难战斗,但是在过去,一切果实却被少数统治者窃取而去,而自己则仍落到最受苦难的结果。每当中国民众被统治者剥削压迫得最痛苦、最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外患也就随之而来,但民众又成为“我必复之”的力量。蒋先生说:“自满族入关以后,中国的民族思想,便渐渐消灭了。”这话是完全不对的。事实上,满族入关以后,失掉了民族思想的,只是那些统治者和高等士大夫,而广大人民群众,仍然是最富于民族思想的,并且不断地进行了民族的斗争。历史越是向近代方面转移,则民众的自觉力量也越大。在满清入关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思想,远比过去任何异族统治中原时代要广大、要深入、要长远。二合会组

织的蔓延及其长期不被消灭,就是最好的说明。孙中山先生也说,“……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禄,惟所称下流社会,反有三合会之组织,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这是公道话。民众的民族思想的发展,这是一方面。另方面,和此相伴随的,就是腐败人们奴才思想的发展,而其登峰造极的代表人,就是作者书中所不断称赞的“曾涤生”即“曾文正”(不要忘记呀,这是满清朝廷因为他剿汉有功而给他死后的谥号)。至于作者关于满清的历史,如此写着:“有清一代,建国规模的宏远,政制政令的精密,猷能绍汉唐的余绪,实可以超越宋明,更为元代所不及……假使满清对国内汉满蒙回藏各宗族,不存界限,一视同仁,认识我五族在实质上本是整个的一体……但这是时代与思想的关系,我们非所望于当时的满清能施行这样政策,固不可求备太苛……”这些话里一点民族思想也没有,则是千真万确的。

清代中叶,中国民族遇到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的民族侵略者,即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国家。这种新的民族侵略者挟持其资本主义的优越经济力量,打开了中国的长城,但中国人民并不是不能抵抗这种新的民族侵略者的。中国抵抗力的软弱,是由于满清朝廷一方面在国内各民族之间所造成的民族牢狱,另方面在人民之间所造成的专制主义牢狱。作者说:“我们百年来国势的陵夷,民气的消沉,大抵以不平等条约为造因”。这是倒果为因的说法。中华民族为什么会被钉上不平等条约的枷锁?这难道不是因为万恶的满清黑暗专制政治,使得民气不得发挥,人民不得奋发起来抵抗侵略者才产生出来的一种结果吗?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在订立不平等条约之前,应该是国势鼎盛、民气兴旺的时候了。但是,既然国势鼎盛、民气兴旺,为什么又会有不平等条约呢?

搜索更多关于: 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全文 - 图文 的文档
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全文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zrnw3s74v75cln2zb9y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