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爱如茉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 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 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 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 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师: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生:读课题 爱如茉莉 师:理解课题
作者形容茉莉花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3)文中母女俩的话题是什么?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揭示了“爱如茉莉”?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 掏出 揉揉胳膊 缕缕幽香 莫名其妙 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叮嘱
(2)指名分节读课文(1-5、6-8、9-12、13-16、17-18)
(3)文中母女俩的话题是什么?作者形容茉莉花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揭示了“爱如茉莉”?
(6-16)
板书:平淡无奇 相机理解:平淡无奇
三、精读课文、读中悟“爱”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6-16)自然段,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师:读的时候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交流
师:先把自己划出来的读给大家听,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
根据学生的回答,不分先后,相机出示句子: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记住,------再告诉他------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师:抓住这段话中的字词谈谈你的感受。 师: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 生(齐):病! 师:在妈妈心里? 生(齐):饺子。 重点理解“虚弱”:病后身体很虚弱。
师:从虚弱这词你体会到什么呢?(生病的妈妈想到了答应爸爸的那碗饺子,想到了爸爸会对自己的病情担心,却唯独没想到自己。这种爱让我感动。) “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爸爸关爱妈妈;妈妈了解爸爸。
师:爱其实很简单,很多时候爱就表现在一句话上。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份爱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记住、再”读重音。指名读,集体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然而,爸爸没有吃……便直奔医院.。”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爸爸的爱?
“没吃、没听”可以感受到爸爸一心挂念的是妈妈的病情。 还有哪个词语也能体现爸爸的爱?
从“直奔医院”可以体会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生: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教师板书:奔bēn和bèn) 师:bēn和bèn有什么区别吗?查过字典吗? 生: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
师:从“奔”字就体现了。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bèn,是嫦娥向着月亮去。谁还可以说?爸爸心中的目标是什么呢?直奔说明爸爸当时心情怎样? 爱其实很简单,很多时候爱就表现在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上。
板书: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你们真会思考,我们读书还要学会揣摩人物的内心!你能把爸爸这急切的担心给读出来吗?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3、“妈妈睡在病床上,……轻轻柔柔的笼罩着他们。” ①“紧握”可以看出爸爸非常的细心。
紧握能传递一种力量。当爸爸有力的大手握住了妈妈柔软的小手,爱的幸福就在这手中传递啊!
“恬静”这个词可以看出妈妈是多么开心、幸福!(看课文插图,帮助理解“恬静”)
师:那是因为有了爱啊!没有甜言蜜语,没有山盟海誓,我们感受着心与心的沟通。谁能把这种爱读出来?(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爸爸为什么要紧握着妈妈的手呢?
②出示:“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师:“这样睡”就是怎样睡?这一夜爸爸睡得沉吗?一个“边打哈欠”,我们看出了爸爸为了妈妈,一夜没有睡好。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也看出了爸爸一夜没有睡好?
爸爸为什么睡不沉呢?你很用心在体会。谁再来读读爸爸说的这句话?爸爸是这样,妈妈呢,睡得沉吗?
③出示:“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妈妈为了爸爸忍受了一整夜的痛苦,这也是一种爱。) 不睡陪床 怕惊动他 师:可是他们分明想告诉对方他们自己睡得非常沉,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爱,他们的爱似乎表现的还是那么简单,但是他们表现的却是那么的感人。
现在我们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再来读读,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谁来说说你从这两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