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文内容的梳理:
1.学生应该掌握的作者: 6《怀念母亲》季羡林; 9《穷人》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17《少年闰土》鲁迅; 20《有的人》臧克家;
22《跑进家来的松鼠》俄罗斯 斯克列比茨基; 23《最后一头战象》沈石溪; 24《金色的脚印》日本 椋鸠十;
2.本册出现的资料袋: 17课课后鲁迅先生的介绍;
25课《伯牙绝弦》课后关于这个故事的介绍; 26课课后关于贝多芬的介绍。
3.《回顾?拓展》里要掌握的内容: 第二单元:祖国版图上的世界之最
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课外书屋》里介绍的书与作者 第四单元:“竭泽而渔”的意思 第八单元:“响遏行云”的意思
另外,“交流平台”交流的内容都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重点,大家也要重视。
5“阅读”方法和能力等的复习: 1.本册课内出现的小练笔: 第三课:《草虫的村落》 第九课:《穷人》 第十一课:《唯一的听众》 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 第十七课:《少年闰土》 第十八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二十一课:《老人与海鸥》 第二十三课:《最后一头战象》 第 二十六课:《月光曲》
这些小练笔是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为基础,有感而发,因此我把它放在阅读部分。复习时,我们也可以有选择地挑选几篇课文让学生做类似练习。 例如:
第九课:《穷人》 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在坐在床前。——她在想什么?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他们沉默的原因一样吗?他们为什么沉默?
第二十课: 《有的人》 学完全诗,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十四课:《金色的脚印》当正太郎从悬崖上摔下去,睁开眼,发现时两只老狐狸救了自己,他会想些什么? 2.具体举例: (1)和课文有关的填空练习: A.《山中访友》,所访的朋友却非平常的朋友,而是( ),文章通篇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充满了童真童趣,让我们感受到了( );《怀念母亲》能体会到作者( )对( )的深深怀念之情;《从别饿坏了那匹马》能感受到( );从《只有一个地球》能认识到( )。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彩色的翅膀》这些课文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 ( )
这些题目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片段练习(主要复习本学期的读写方法) 第二课.《山雨》一课中的五、六自然段 1.将描写山林颜色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奇妙无比的琴键”是指( ),“轻捷柔软的手指”是指( );“优雅的小曲”是指(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体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3.文中画线的部分所说的绿色,(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吗?( )
4.读了文中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九课《穷人》最后七个自然段 1.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的序号。 (1)节选部分中句子省略号的用法是 ( ) A.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B.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C.表示说话有停顿,欲言又止。 D.表示语意的跳跃。
(2)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 )(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A.环境描写来烘托 B.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 C.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 2.用简要的语句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3.拉开帐子后,渔夫会看到怎样的情景?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写渔夫的心理活动。
第十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残疾青年的语言 1.“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他认真地看着马草会怎么想? 2.姑娘的眼睛为什么是“茫然的”?“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3.残疾青年为什么“急了”?( )
a.碧云没有听到他说的话,没理他。 b.碧云没有听懂他说的话,没理他。 c.碧云没有听到他说的话,没有出来帮我把马草拿进屋,我马上就会发现他家里其实并没有马。
4.其实这些语句都是在向我们透露一个怎样的信息?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
(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对比,反应人物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