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它们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但是那是假想地球表面是均一的情况,事实上,地球表面有海有陆,有高山有低谷。这种情况下气压带和风带还是呈条带状分布吗?
1.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其成因。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① 差异。 (2)分布
北半球:夏季② 带被大陆③ 压切断,④ 最突出;冬季⑤ 带被大陆⑥ 压切断,⑦ 最突出。
南半球:气压带呈⑧ 分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
成因:⑨ 的差异。 风向:冬季⑩ 风,夏季 风。 (2)南亚季风
成因: 的季节移动和 的差异。 风向:夏季 风,冬季 风。 【答案】 ①海陆热力性质 ②副热带高气压 ③热低 ④亚洲低压 ⑤副极地低气压 ⑥冷高 ⑦亚洲高压 ⑧带状 ⑨海陆热力性质 ⑩西北 东南 气压带、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 西南 东北
1.为什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提示】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在海洋上和陆地上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唯一原因吗?
【提示】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亚洲低压,乙为夏威夷高压
B.此时被切断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甲为亚洲高压,乙为夏威夷高压
D.此时被切断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2.图中亚洲东部丙点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解析】 第1题,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陆地上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为低压中心。第2题,亚洲东部丙点在冬季盛行西北风。
【答案】 1.D 2.B
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非洲北部的沙尘会被吹到美国及巴西等地。据此回答3~4题。 3.非洲北部沙尘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
A.副热带高气压 B.信风 C.西风 D.季风
4.当沙尘向巴西扩散时,最可能的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 第3题,从非洲与巴西、美国的位置可知,应是东北信风将沙尘从非洲北部吹到巴西和美国等地。第4题,1月份东北信风带向南移,可将沙尘吹到巴西。
【答案】 3.B 4.A
探究一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互动探究] 1.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海陆热力性质有何差异?这对大气环流有何影响?
(2)为什么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却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大的高、低气压中心?
(3)1月份,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各形成了什么气压中心?它们取代了分布于该纬度带上的哪个气压带?
(4)7月份,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各形成了什么气压中心?它们取代了分布于该纬度带上的哪个气压带?
【答案】 (1)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区,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区;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区,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区。
(2)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所以气压带较完整;北半球陆地比南半球大,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明显,因而气压带相对破碎,形成了若干个高、低气压中心。
(3)亚欧大陆:高压中心(亚洲高压)。太平洋: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 (4)亚欧大陆:低压中心(亚洲低压)。太平洋: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信风总是带来干旱吗?
(3)根据教材图2-33,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给南北纬10°~20°之间和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气候带来的影响。
(4)简述上图中大气活动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对于气压带主要考虑的是气流是上升还是下沉:如上升则易成云致雨、湿润;下沉则干燥少雨。风带则主要从其风向方面考虑,低纬吹向高纬的风为暖气团,前进的过程中受下垫面的冷却作用降温易成云致雨,对沿途有增温增湿的作用;高纬吹向低纬的风情况相反。
(2)不一定。风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主要是看风从哪里吹来的。信风在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由于是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在其影响下气候一般比较干燥。但是如果信风在经过暖流洋面增温增湿后,在迎风坡也能形成大量降水,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等地由于受到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而从陆地上吹来的风是干燥的,如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信风。
(3)地处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接地带,且气压带、风带的属性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了具有干湿季明显交替特征的气候类型。南北纬10°~20°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归纳总结] 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冬、夏季,海洋和大陆的气压状况会发生季节性转换。1月份和7月份海陆气压中心变换图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探究二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互动探究] 1.读教材相关图2-34,回答下列问题。 (1)读1月份亚欧大陆、太平洋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简易气压场分布图,画出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东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气压梯度力和风(虚线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实线箭头表示风向)。
(2)请通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变化,从相对冷暖、干湿两方面分析①②③所代表的东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风的性质。
(3)读7月份亚欧大陆、太平洋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简易气压场分布图,完成④⑤⑥⑦分别代表的东亚、南亚、南热带印度洋和澳大利亚北部的气压梯度力方向及风向的绘制(虚线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实线箭头表示风向)。
(4)请对比④⑤⑦地风的性质差异。 【答案】 (1)如图所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