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双机抬吊可能引起的超负荷系数,若有保证不超载的措施,可不乘此系数。
图6.32 负荷分配计算简图 (a)两点抬吊;(b)一点抬吊
(4)柱的对闰与临时固定
如用直吊法时,柱脚插入杯口后,应悬离杯底30~50mm处进行对位。若用斜吊法时,则需将柱脚基本送到怀底,然后在吊索一侧的杯口中插入两个楔子,再通过起重机回转使其对位。对位时,应先从柱子四周向杯口放入8口楔块,并用撬棍拨动柱脚,使柱的吊装准线对准杯口上的吊装准线,并使柱基本保持垂直。
图6.33
柱子对位后,应先将楔块略为打紧,待松钩后观察柱子沉至杯底后的对中情况,若已符合要求即可将楔块略为打紧,使之临时固定(图6.33)。当柱基杯口深底与柱长之比小于1/20,或具有较大牛腿的重型柱,还应增设带花兰螺丝的缆风绳或加斜撑措施来加强柱临时固定的稳定性。
(5)柱的校正与最后固定
柱的校正包括平面位置、垂直度和标高。标高的校正应在与柱基杯底找平时同时进行。平面位置校正,要在对位时进行。垂直度的校正,则应在柱临时固定后进行。
垂直度的校正直接影响吊车梁、屋架等吊装的准确性,必须认真对待。要求垂直偏差的允许值:一般柱高为5m或小于5m时为5mm;大于5m时为10mm;当柱高为10m及大于10m的多节柱时为1/1000柱高,但不得大于20mm。
柱垂直度的校正方法有敲打楔块法,千斤顶校正法,钢管撑杆斜顶法及缆风校正法等,如图6.34所示。
图6.34 柱的校正
(a)螺旋千斤顶校正 1-螺旋千斤顶;2-千斤顶支座 (b)钢管撑杆斜顶法 1-钢管;2-头部摩擦板;3-底板;
4-转动手柄;5-钢丝绳;6-卡环
对于中小型柱或偏斜值较小时,可用打紧或稍放松楔块进行校正。若偏斜值较大或重型柱,则用撑杆、千斤顶或缆风等校正。 柱校正后,应将楔块以每两个一组对称、均匀、分次地打紧,并立即进行最后固定。其方法是在柱脚与杯口的空隙中浇筑比柱子混凝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混凝土的浇筑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浇至楔块底面,待混凝土强度达到25%时,即可拔去楔块,再将混凝土浇满杯口,进行养护,待第二次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70%后,方能安装上部构件。 6.3.1.2 吊车梁的吊装
吊车梁吊装时应两点绑扎,对称起吊,吊钩应对准吊车梁重心,使其起吊后基本保持水平。对位时不宜用撬棍顺纵轴线方向撬动吊车梁,吊装后需校正标高、平面位置和垂直度。吊车梁的标高主要取决于柱子牛腿的标高,只要牛腿标高准确,其误差就不大,如存在误差,可待安装轨道时加以调整。平面位置的校正,主要是检查吊车梁纵轴线以及两列吊车梁之间的跨度LK是否符合要求。规范规定轴线偏差不得大于5mm;在屋盖吊装前校正时,LK不得有正偏差,以防屋盖吊装后柱顶向外偏移,使LK的偏差过大。
在检查校正吊车梁,可在屋盖吊装前校正,亦可在屋盖吊装后校正,较重的吊车梁,宜在屋盖吊装前校正。
吊车梁平面位置的校正,常用通线法及平移轴线法。通线法是根据柱轴线用经纬仪和钢尺准确地校正好一跨内两端的四根吊车梁的纵轴线和轨距,再依据校正好的端部吊车梁沿其轴线拉上钢丝通线,逐根拨正。平移轴线法是根据柱和吊车梁的定位轴线间的距离(一般为750mm),逐根拨正吊车梁的安装中心线。
吊车梁校正后,应随即焊接牢固,并在接头处浇筑细石混凝土最后固定。
6.3.1.3 屋架的吊装 (1)屋架的扶直与就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