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一、课标要求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二、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火车与铁路”。教材构建了一个按照时序发展的知识体系:工业革命起始于英国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和应用,发展于瓦特蒸汽机的改进与广泛应用,终结于工厂产生制度的确立,扩展于铁路运输业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所学,学生已经知道西方“步入近代”在精神层面和制度方面的巨大变革,尤其对于英国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教科书前后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性认识不足。学生虽然对现代机器、工厂、铁路等比较了解,但对于发生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刻动因、历史条件、技术变革的顺序性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及其带来的影响,培养其“技术创新同样对社会进步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的历史意识;
2、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图片、相关文字、视频资料的研读,培养其史料实证的意识;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重要的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构建14-18世纪年代尺,引导学生回忆步入近代以来西方在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巨变的史实。接着出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言论:(18世纪后半期)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好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
师:恩格斯所说的18世纪后半期,发生于英国的、平静而有威力的变革指的是? [设计意图] 通过年代尺复习导入,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又将工业革命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为接下来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深刻动因、历史条件做铺垫。而恩格斯的言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对比刚刚学过的法国大革命,将注意力集中到英国,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新课讲授
1、技术革新,发明层出不穷
师:工业革命中技术革新,发明层出不穷,请同学们找出教材中相关的发明创造。出示表格,完成展品、发明人、时间。
生:结合教材,自主完成表格。
师:继续分析表格,可以总结出这些发明呈现出哪些特点? 生:最早发生于棉纺织领域。 生:大都围绕机器的发明和改良。
师:这场革新从棉纺织领域开始,以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伴随着机器的发明
和应用,机器生产最终代替了手工生产,这种生产领域的变革,我们称为产业革命,也叫工业革命。
师:出示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对比图。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面有哪些不同。 生: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师: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生产组织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师:如果要给以上的发明颁发一个最具影响力发明奖,你会颁给谁?请说明理由。 生:各抒己见。 师: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瓦特改进蒸汽机。出示《工业革命动力演进示意图》,仔细观察对比,从中可以看出蒸汽机有哪些作用?
生:使得机器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比如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明制造。 生:用蒸汽取代了人力、畜力等。 生:迎来了“蒸汽时代”。
师:首先,它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让工业生产可以集中在城市进行,催生了工业城市,被誉为工业城市之母,其次,蒸汽机的改良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技术革新,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蒸汽成为工业生产的普遍动力,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师:动力的变化会给工厂的选址带来哪些变化?
生: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
师: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师:出示工业革命过程图。纵观这些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给我们展示了工业革命的过程:它起始于英国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和应用,发展于瓦特蒸汽机的改进与广泛应用,终结于工厂产生制度的确立,扩展于铁路运输业的出现。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而今天通过认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及其带来的影响,同学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感悟(略)。
师:同样可以看到“技术创新同样对社会进步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 整合教材内容,通过表格整理教材中相关的发明创造,建立知识体系,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通过对表格内容的分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清晰呈现工业革命的过程,同时感悟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问答式探究的方式虽然看似简单但有效、深入浅出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英国成为第一个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
师: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而不是中国或者西方其它国家呢?我们首先来看教材观点。呈现教材相关内容。
生:首先是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局稳定,其次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棉纺织品供不应求。
师:你如何看待教材观点。说出你的观点来。
生:教材的观点不全面。我认为还要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除了市场外,还需要有资金、技术等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有一系列的必要条件,如资金、技术、原料、市场、自由劳动力等等。
师:资金从哪里来?技术从哪里来?市场从哪里来?原料从哪里来?自由劳动力从哪里来?
生:结合所学知识,自由探讨。
师:在当时同时具备以上这些前提和条件的,只有英国。出示材料。
“在英国工业化之初,所有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C.W.克劳利等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师:同学们的观点已经突破了教材,然而历史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不断的论证才能更加接近真相。接下来,我再给大家提供几则材料,进一步探讨工工业革命为什么率先发生在英国。
提供学习材料:
材料1:250年前,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晚年的瓦特,依靠被广泛转让的高效能蒸汽机的发明专利,生活非常富庶。
——《大国崛起》
师:通过这则材料,同学们又有何新的认识? 生:国家制定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师:专利制度的保障推动技术的革新和发明。
材料2: 他的祖父和叔叔是机械工人,父亲是造船工人。因为家里穷,瓦特几乎没上过学,但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就懂得了不少机械制造的知识,培养了制造机械的兴趣。瓦特18岁那年进格拉斯哥城学习手艺,后来又去伦敦专门学习机械制造业。1757年,瓦特到格拉斯格大学当实验员,专门制作和修理教学仪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还掌握了德文和意大利文,一有机会就向大学里的教授请教,有时还和他们争论科学技术问题。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 师:通过这则材料,同学们又有何新的认识?
生:瓦特几乎没上过学,但是受家庭影响积累了不少机器制造的知识。 生:瓦特可以进大学,可以看出当时英国有好的环境。瓦特有执着精神。 师:技术的革命和发明离不开技术工人和发明者的执着探索。 材料3:教材【知识拓展】
师:通过这则材料,同学们又有何新的认识? 生:“自由放任”理论成为工业革命的指导思想。
师:如果我们继续探究下去,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发掘更多关于工业革命的深刻动因和历史条件,理解为什么英国会成为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幸运儿。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引发学生全面而深入的思考。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教材观点,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学生表达自身对教材观点的看法,最后提供学习材料。通过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分享观点,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研读,培养其史料实证的意识;通过多角度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
师: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首先开展工业革命,也最早完成工业革命,这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观看《工业革命》视频,同时将你看到、听到的变化记录下来。播放《工业革命》视频。
生:边看边记录。
生:相互补充,分享感受。工厂出现;经济布局;城市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力发展;工业化;世界工厂;阶级结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
师: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领域对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所以说工业革命不仅
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师:工业革命不仅成就了英国,使她再一次傲视全球。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出示工业革命扩展图。
师: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使人类文明从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层次飞跃进入了工业文明层次。
师:如果将上述研究作为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同学们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要比较全面的看问题。还应该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生:我知道因为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了环境的问题。
师:正如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 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
生:结合教材[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以及知识积累,以四人以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生:能源危机。
生:战争,生存危机。
生:环境污染,疾病传染......
师:总结工业革命的积极、消极影响。
师:我们不得不反思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而身处后工业时代的我们,面对挑战,该如何应对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进行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 播放工业革命相关视频,缓解阅读文字产生的视觉疲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弥补教材对于这一知识叙述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有更加全面、直观的了解。设置合作探究环节,启迪思索,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