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学习Brunnstrom疗法
Brunnstrom的方法集中在脑卒中后偏瘫的评价和治疗上,尤以其评价方法为著名,不仅现今仍广泛应用,而且在西方也以她的评价方法为基础,发展出Fugl-Meyer评价方法,在东方发展出上田敏评价法。 在治疗上她发展出一种主要利用联合反应和异常协同动作的治疗体系,也是常用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
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 1.有关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
在Brunnstrom的方法中,常提到的联合反应和异常的协同作用,但因在Bobath疗法部分已有介绍,
故读者可参有关章节。 2.治疗的基本观点
(1)认为联合反应和异常的协同动作是脑疾患后,运动功能正常恢复顺序中的一部分,应予利用而
不是加以抑制。
(2)在偏瘫的恢复初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使高级中枢对动作的修正受到影响,另因肢体的原始反射重新出现,乃出现联合反应和协同动作Brunnstrom认为这些作用和反射可用来引起肌肉反应,然后将之与主观努力相结合,产生出一种有被加强的半自主运动。因此在无随意运动时,应充分利用
本体感受和体外皮肤刺激诱发协同动作,以及利用联合反应引起患侧的肌肉收缩,当已确立了某种程度的协同动作后,则用各种方法抑制协同成分,使其分离
为较单一的动作,最后去分别训练。 (3)意识和感觉在恢复中有重要作用,Brunnstrom认为偏瘫不仅是运动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感觉上的障碍,认为运动障碍是由感觉障碍所引起的,所以可称为是感觉运动障碍。此一观点已被Mptt,Sherrington等的研究所支持。因此在功能恢复中必须强调意识集中,充分利用感觉和视听觉的反
馈,以及主动的参与。 3.方法与技术
(1)评价 已如上述,Brunnstrom对脑卒中后偏瘫运动功能恢复的6级评价法,已为世界公认,现对
其方法加以介绍。
上肢恢复的6级及其试验:(坐位) ①完全无随意运动:被动举其上肢时有沉重感。 ②协同动作和联合反应开始出现:屈肌的协同动
作先于伸肌的,痉挛不明显。
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协同动作:活动其关节是时痉挛(对关节活动范围评估时,可用达到全范围的1/4、2/4、3/4或是用无、不完全、完全来记录)。
检查屈肌的协同动作时,可让患者用病手触摸自己同侧的耳朵,检查伸肌的协同动作时,可让患者用患手
指向健侧的内踝。
④痉挛减轻,协同动作开始分离:检查时,可让患者将患手向腰后,如果能完成这个动作,说明伸展肌的协同动作已经分离,或是让患者上肢伸肘前屈90°,或是上臂紧贴身旁不动屈肘90°时作旋前和旋后的动作,如能完成已表示协同动作已经分离,不过
此期旋后运动一般仍稍有困难。
⑤协同动作进一步分离:痉挛进一步减轻,证实的动作是患者能将伸直的患肢外展90°或更大,或是能将前臂置于头上,这是较第Ⅳ阶段更进一步改善的运动模式。另如患者能将病侧伸直的上肢前屈90°,并作掌心向上和向上的翻转动作,亦可证明。 ⑥协同动作完全消失:其运动与健侧相同。被动活动其患肢时无痉挛感,运动速度正常。手恢复的6级及其试验:因手与肩、肘等的功能恢复不是一致的,
因此分别进行。
①弛缓麻痹,无随意运动。 ②手指几乎无主动收缩。
③可作集团抓握或钩状抓握或钩状抓握。 ④可作侧捏,并可通过活动使拇指放开。
⑤可作圆柱型和球状抓握,较笨掘,手指有不同
程度的集团性伸展。
⑥可作各类抓握,手指可做充分的随意伸展,手
指可单个的自由活动。
下肢恢复的6级及春试验:在Ⅰ-Ⅲ阶段取仰卧
位,Ⅳ阶级取坐位,Ⅴ和Ⅵ阶段取立位。
①弛缓性麻痹。
②稍微能看到一点随意运动。
③由基本的协同动作向随意运动转移,通常下肢
的伸肌占优势。
④取坐位使膝关节屈曲90°以上,足应后移到床
椅的下后方,当足从床下伸出时可以背屈。 ⑤立位下使髋关节伸直,在此状态下可以稍微屈膝再做“休息”位,伸出的足能做背屈的动作。 ⑥在立位髋外展下,能使骨盆上提,坐位时可使
小腿交替的做内外旋,足内外翻等动作。
(2)治疗
1)对联合反应的应用当患侧上肢无随意动作时,如使健侧上肢屈肌抗阻收缩,能引起患侧上肢屈肌的联合反应。使健侧上肢屈肌抗阻收缩,引起患侧上肢伸肌的联合反应的现象有时也称为镜象性联合反应,另外使患侧上肢的屈肌抗阻收缩,会引起患侧下肢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