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诵读美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初步学会理解、鉴赏古诗文,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古诗文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人文素养,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了解古诗文的写作特点。
4、在吟诵中学习古人运用多种多样的风格表达不同情感的方法,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吸取他们的智慧,加厚人文底蕴,提高自身修养。
5、激发阅读兴趣,加强诵读指导,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6、在诵读中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7、了解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宏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8、诵千古美文,品人生百味,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融会古诗文中的智慧、胸怀、情操、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各年段目标) 低年段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文,增强语感,加强记忆。 2、能背诵所学美文,提高记忆能力。
3、能够以绘画、书法、表演、歌唱、剪贴、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中年段(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几点)
1、能够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文,初步分析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诵读中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 3、了解优秀的美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4、激发阅读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年段(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几点)
1、激发阅读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吸取他们的智慧,加厚人文底蕴,提高自身修养。
二、诵读内容: 1、小学一年级
第一学期: 诵读《弟子规》。 第二学期:
诵读《三字经》,《百家姓》。 2、小学二年级 第一学期: 诵读《千字文》。 第二学期: 诵读《笠翁对韵》。 3、小学三年级 第一学期:
诵读《诗经》部分篇目。 第二学期:
诵读《幼学琼林》,《中庸》。 4、小学四年级 第一学期: 诵读《大学》。 第二学期:
诵读《增广贤文》。 5、小学五年级 第一学期: 诵读《论语》。 第二学期: 诵读《孟子》。 三、实施建议 活动的实施建议 (一)实施模式
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的模式。 (二)实施原则:
使用教材本着参照性、灵活性、变通性的原则。提出:给你一种理念,让你去思考;给你一个空间,由你去创造。
(三)实施保障:
每周专门设立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一课时。校本课程的课时,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多种渠道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
(四)实施方案
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并结合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课题进行专题研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以语文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以校本教材为载体探讨校本课程的组织原则、方法和手段。
1、 课堂教学。
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有效策略与方法。 主要手段: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诵读水平,掌握诵读方法。 (2)总结教学方法与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实践。 (3)搜集整理诵读小贴士,在课堂教学中指导诵读。
2、环境创设。
切入点:从校园环境、学习环境的创设出发,寻求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主要手段:
(1) 创设人文的、优美的、具有美文特色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2) 创设“美文欣赏与实践”的广播,让学生欣赏名家朗诵,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3、资源利用。
切入点: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活动资源寻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 4、主要手段:
(1) 开设美文诵读选修课程,丰富课程资源。
(2) 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效果,呈现学校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祖国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4、 家校协同。
切入点:利用因特教学网络平台,实现家校学习一体化。 主要手段:利用网络美文诵读欣赏,取得家校一致,创设氛围。
四、评价建议
1、评价原则:本课程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感悟,真正使评价起到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同时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本人,还可以是学习小组团队。
2、评价内容
(1) 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 (2) 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有关知识的态度、熟练程度。 3、评价形式
(1)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内容包括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第。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实践的态度(投入程度),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册、记分等方式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3) 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某写活动中特长发挥,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4) 学生评价:学生根据被评价者参与研究学习以来能力的变化,给予认为合适的评价。
(5) 他评:指家长、社会等对学生的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