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作物育种学各论》(最终修改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19:08: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互补。

2.亲本中有一个适应当地条件的推广良种。 3.亲本之一的目标性状应有足够的强度。

4.选用生态类型或亲缘关系或地理位置相差较大的品种组配亲本。

5.亲本具有优异的一般配合力。

不同之处:要点:杂交育种育成的是纯系品种,杂交稻育种育成的是杂交种品种(F1);杂交稻亲本要有优良的农艺性状,还要有高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9、 了解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如,产量、抗病、品质等)的基因(名称)

如:水稻矮化育种的矮源主要有:矮脚南特,矮仔占,低脚乌尖等,都带有矮秆基因sd-1。

10.分布在中国的野生稻有几种?分别属于哪个染色体组?普通野生稻分布的最北界在哪里?

稻属植物有22个种, 其中栽培种2个。染色体数有2n=24(二倍体)和2n=48(四倍体)两种。

已知的染色体组有AA、BB、CC、DD、EE、FF,尚有5个种的染色体组未知。 中国有3种野生稻:

1.普通野生稻,染色体组AA----------最北江西东乡县

- 6 -

28°14′N

2、药用野生稻,染色体组CC 3、疣粒野生稻,染色体组GG

11.我国栽培稻的起源

水稻栽培历史极为悠久,余姚河姆渡(6950±130BC);浙江桐乡罗家角(7040±150BC);河南舞阳贾湖遗址(8000BC)

12.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

13.稻属有两个栽培种:亚洲栽培稻O. sativa; 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14.我国第一批杂交选育的半矮秆品种有:广场矮、珍珠矮和江南矮等。矮秆品种的增产作用是通过:降低个体的植株高度、增加密度;增施肥料,减少倒伏、提高产量;降低茎秆所占比重、提高收获指数等来实现的。

15.品种间杂交育种和亚种间杂交育种的特点 (一)亚种内杂交育种 1.特点:

①不存在生殖隔离,杂种结实率正常; ②性状稳定较快;

③较易累加多种优良基因。

- 7 -

2.重要环节:

①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 ②杂交亲本的选配;

③早代群体目标性状的鉴定和优良个体的选择。 (二)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

1.意义:粳稻:耐寒、耐肥抗倒、叶片坚挺、不易早衰、不易落粒、出米率高、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胶较软; 籼稻:省肥、生长繁茂、谷粒较长; 期望把二者的优良性状结合起来

2.籼粳交杂种的特点: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发芽势强、分蘖势强、茎粗抗倒、根系发达、再生力及抗逆力强;但易表现结实率偏低、生育期偏长、植株偏高等不良性状。

16.新(理想)株型(P14)

半矮杆丛生早长株型,株高100cm,上部三叶长、直、窄、厚,V字型,剑叶长50cm,高出穗层20cm,穗弯垂。

17.后代结实率低和性状不易稳定是籼粳杂交育种的主要障碍,怎样克服?举例说明。

克服方法:回交、复交、桥梁亲本、育性亲和源等

- 8 -

18.举例说明杂交育种的系谱法和混合法的育种程序。 (一)系谱法: 如早籼二九青

(二)混合法:早代混合选择,高代单株系选的方法。 1. 实例:IR8。

19.★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与恢复的遗传解释(以一对基因为例) 细胞质基因 育 育 R R 可育 可育 细胞核基因 R r 可育 可育 r r 可育 不育 N 可N(RR)N(R r)N(r r)S 不S(RR)S(R r)S (r r)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一大特点是能实现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并能通过三系法将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 (重点掌握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基因型,并要扩展到两对基因的情况。)

20.生产上能实现三系配套的雄性不育系(A)必须具

- 9 -

备的条件;优良保持系(B)和恢复系(R)应具备的特性?

优良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必须具备的条件: 1.雄性不育系

① 不育彻底、稳定; ② 可恢性好;

③ 良好开花习性和异交性能。 2.保持系:不育系的同核异质体 ① 一定的丰产性和良好的配合力。 ② 花药发达、花粉量大;

③ 具有一定的抗性和较好的稻米品质。 优良恢复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恢复性强而稳定; ②配合力高;

③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和抗性;

④植株略高于不育系,花时略迟于不育系,花粉量大。

21.实践表明,以野生种为母本,栽培种为父本杂交,用栽培种回交,易创造核质互作不育系。请举例说明 水稻二九矮不育系选育过程

母本:野败 ×父

本:二九矮

- 10 -

搜索更多关于: 《作物育种学各论》(最终修改版) 的文档
《作物育种学各论》(最终修改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16cm9gpy7507xn0uyq64mg6283nbb00pxe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