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失败案例。因此,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尤其是当被审计单位存在违法舞弊情况时。
2.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客体因
审计客体因素又称任务因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被审计单位总体具有的影响重要性判断的特点,如行业特点、企业会计报表主要使用者等等;另一方面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具有的在进行重要性判断时必须要考虑的财务特征。
被审计单位整体因素:审计人员在进行重要性判断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被审计单位一些整体情况的影响,有时甚至会直接决定审计人员估计的重要性水平。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直接决定着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由于估计重要性水平与估计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关系,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会对审计重要性判断产生重要影响。影响重要性判断的客体因素主要包括行业特征、企业类型、企业规模、会计报表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企业管理层的会计政策。
会计报表财务特征:会计报表财务特征对审计重要性判断的影响主要是指各项财务指标在重要性判断中的影响力,关于重要性判断的许多研究都涉及到对财务指标线索的研究,这些研究一致认为错报或漏报项目占当期净利润的百分比是影响重要性判断最重要的因素,但却无法对第二重要因素达成共识。
3.影响审计重要性的环境因素
重要性的环境因素是指与审计重要性判断有关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客体之外的所有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因素,我们称之为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文化;另一类是整个审计行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因素,我们称之为外部环境因素。
(三)审计重要性的判断
1.对特定环境的判断。
“特定环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被审计单位所处的时空环境,即被审计单位目前所处的政治与政策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公众对该被审计单位的投资信心等:二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使用者群体所处的决策环境,比如社会经济秩序状况、国家对公众投资的监管和保护力度、投资者所处的法律环境、公众投资的理性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等。
5
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2.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使用者群体的判断。
在充分的、自由的资本市场前提条件下,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使用者群体处于完全可变化状态;而在目前的状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使用者群体是变化的,而为数众多的非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使用者群体一般都是既定的。会计报表使用者群体的可变化性及其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要求,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和会计报表审计的潜在法律责任,同时也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3.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使用目的的判断。
不同的会计报表使用者运用会计报表的目的具有差异性:有的借以进行投资决策,有的借以进行信贷决策,还有的借以进行交易和财务的决策等,决策的内容不同,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详细程度和可靠性程度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异。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重要性的判断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4.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错报或漏报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
虽然注册会计师审计并非专门为了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但这些错报或漏报的多少及其金额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会计报表的使有效果,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合理的审计程序以发现那些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效果的所有重大错报或漏报。“重大的\也就是高于重要性水平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程序执行之前就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所处的特定环境等因素,在审计计划中对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并以此决定初步审计策略和审计基本程序。
5.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整体使用效果影响程度的判断。
会计报表项目的性质不同,在会计报表使用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不同的会计报表的使用目的对各会计报表项目的关注程度也有差异。因而,注册会计师不单单要对会计报表的整体重要性水平进行判断,而且还必须明确每个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分配。一般情况下,会计报表项目在其使用过程中的重要性程度与其所分配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应当呈反比例关系。
6
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现代审计对象繁多复杂,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一些补偿贸易等金融衍生业务,已成为很普遍的经营行为,这些导致了企业的审计工作更加复杂。审计风险也会随之增大。有些失误很容易被隐藏起来不被发现,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几年来审计对象的兼并,重组现象有很多,也就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另一方面,目前的审计工作已经不是传统的财务报表,还要对企业内部的重要错误和舞弊现象进行揭发,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进行评估,保证企业财产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样的现状,使得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加困难,也增加了审计风险的概率 (2)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不稳定
法律为审计工作提供个法律依据,如果没有法律依据,审计工作就没有了统一的断定标准,也会增加审计风险。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政策经历了几次打的调整,这些调整直接影响了我国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容易形成审计风险。 (3)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的经济组织都利用计算机记性财政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财政管理上,这是得我过的财政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财政信息的生成过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达不到现在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得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还要对计算机审计系统进行审计,才能得到真实的客观的数据资料。但是目前由于水平有限,审计人员在利用计算机审计系统行使经济经营的企业审计时,缺少计算机的辅助审计环节,而目前的计算机舞弊现象更加隐蔽,不容易被发现,这必然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4)内部控制失灵产生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力的强弱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的舞弊现象,减少审计风险的概率。但是,如果被审计的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控制系统,而且管理上松散,有明显的漏洞,那么就可能为审计风险埋下了隐患,那么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发现其中的舞弊现象。
7
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
(1)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财务报表是以历史去表现企业的资金情况,但有些资产和负债得不到公开,使得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对报表使用人没有了实际的时效性。二是统计抽样的局限性。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审计人员不可能对企业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因此目前运用的是抽样审计的方式。但是抽样审计的对象肯定不能代表企业的整体,这样也就加大了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在采用判断抽样法时,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有误,同样产生审计风险。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国家审计署制定颁布并贯彻执行的《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明确了规范化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忽视这些法律法规的权威性,私自进行违规操作,这样也会增加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
(2)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
审计人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在复杂的审计工作后的可靠的证据,并作出正确分析,得到客观实际的审计结果。但是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是有限的。目前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当中,有一半的人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面对目前的审计形势,他们难以胜任这份工作。另外,要求审计人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正直的人格,还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有些审计人员办事粗心大意,工作态度不端正,就会酿下严重后果。所以,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
(二) 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扩展审计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充分重视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审计。针对被审计单位资产中无形资产中比重的增长,审计人员应充分重视和加强对无形资产价值、构成、收益等方面的审计,为审计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而可靠的信息资料。同时建立和发展人力资源审计,逐步开展环境审计,进一步深化制度基础审计,提高工作绩效。由于审计的内容不仅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决策审计、联合、拆分以后的偿债能力,评价企业是否有效益,提出是否可行的意见书,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5]审计人员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审计风险方面的理论知识,从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更新审计观念,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