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③.支持多设备连接;④.提供内置电源。
⑼、IEEE 1394接口
1394卡的全称是IEEE1394 Interface Card,Sony等视频设备厂商称它为link, 而创造了这一接口技术的Apple(公司名)称之为Fire wire,火线。
9、跳线插针
跳线是在主板上可以进行各种硬件设置的设备,通过这些设置可以规定主板安装什么型号和规格的硬件。现在的主机板上,需要跳线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但是多多少少都有几个地方需要用到跳线。
10、机箱面板指示灯及控制按键插针
1、POWER LED 电源指示灯 2、SPEAKER 铃(扬声器) 3、HDD LED 硬盘指示灯 4、TURBO LED 跳频指示灯 5、TURBO SW 跳频控制按键插针 6、RESET SW Reset控制按键插针 7、POWER SW 电源控制按键插针 8、KEYLOCK 键盘锁 11、逻辑控制芯片组
芯片组是衡量主板不可缺少的指标。目前世界上能够生产PC机主板芯片组的厂商也只有4家公司,分别是INTEL、VIA(威盛)、ALI(扬智)、SIS(矽统)。除了INTEL一家是老外,其余的都是我国台湾的厂商,作为中国人我们的确应该感到骄傲。
1、北桥芯片组:
特征:离CPU较近并较大,和CPU密切通信,管理L2高速缓存。一般配有散热片或风扇;对CPU支持:决定着主板能安装何种档次的CPU及其频率,并决定是否支持AGP高速图型接口;对内存支持:决定了所使用的内存类型、最大容量及ECC数据纠错等。
2、南桥芯片组:
特征:离CPU较远;提供标准的I/O芯片,用于管理计算机中各个设备的接口及总线、控制键盘控制器、时钟、电源管理等。
三、主板的分类
1、按主板上的CPU分类
按主板上能所使用CPU的型号可分为386、486、P2、P3、P4、赛扬、K5、K6等主板。 2、按主板上的CPU插槽
按主板上CPU的插槽形式可分为插座式和插槽式两种。 3、按主板的基本功能: ⑴、PNP主板,即插即用主板 ⑵、节能主板 ⑶、无跳线主板 ⑷、智能主板
4、按主板的结构分类 ⑴、AT主板:
13英寸×12英寸,主板上内存被安在一个狭小而又不通风的角落,影响了内存的安装和升级散热。
⑵、BABY AT 主板:
- 13 -
13.5英寸×8.5英寸,比AT主板长,但有些不负重荷一方面取消了主板上使用较少的零部件以压缩空间,另一方面将BABY AT 主板适当加宽,以增加使用面积。
⑶、ATX 主板:
ATX型主板比AT型主板的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其优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主板的长边紧贴机箱后部,使更多的外设接口可以集成到主板上; ⑵.优化了内存及CPU的位置有利于安装和散热;
⑶.标准的主板上有两个串行输出口、一个PS/2鼠标口、一个PS/2键盘口和一个并行输出口,有些主板还固化了声卡及游戏接口;
⑷.优化了软硬盘接口位置;
⑸.对主板上的元件高度作了规定,且增强了电源管理。 5、一体化主板
优点:减少了因接触不良而造成的故障整体设计合理
缺点:不利于升级,一个部件的损坏会造成整个主板的损坏 6、按逻辑控制芯片分类
⑴.INTER :LX、BX、I810、I815EP、I845、I850、I865、I915 ⑵.非 INTER: APOLLO 、SIS、ALI、OPTI 四、主板的选购 1、制造工艺
⑴、看主板做工是否精细;
电路板(PCB)的层数是否为多层,焊点是否整齐标准,走线是否简洁清晰。 ⑵、看主板元件,如电熔电阻等;
⑶、看设计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其它配件的散热; ⑷、看主板是否通过相应的安全标准认证; ⑸、看主板包装和相关配件。
各种连线、驱动盘、保修卡、合格证等等是否齐全。 2、品牌
华硕(ASUS)、微星、INTEL、精英(ECS)、技嘉(Gage-Byte) 联想(QDI) 3、升级和扩充
一般说来,买主板时都要考虑电脑和主板将来升级扩展的能力,比如扩充内存和增加扩展卡、升级CPU等方面的能力。主板插槽越多,扩展能力就越好,价格也更贵。
4、稳定性和可靠性
由于不同生产厂商其设计水平、制作工艺、元器件等的差距。因此很难精确测定。但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⑴、负荷测试:指在主板上尽可能多地加入外部设备,如内存等
⑵、烧机测试:指长时间运行时是否能稳定运行,而不出现停顿或死机现象 ⑶、物理环境测试:改变环境情况,如温度、湿度、震动等
- 14 -
5、售后服务
课堂作业:
小 结: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 15 -
第三章 CPU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文名称为中央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单元,它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高低直接影响着整台微机的性能,它负责微机系统中数值运算、逻辑判断、控制分析等核心工作。如果电脑中没有了CPU,就像人没有了大脑一样。计算机的一切工作都在此完成,人们常以它来判定计算机的档次。
CPU的内部结构可分为控制单元、运算单元和存储单元3大部分,其工作原理就像一个工厂对产品加工过程:进入工厂的原料(数据),经过物资管理部门(控制单元)的调度分配,被送往生产线(运算单元),生产出成品(处理后的结果)后,再存储在仓库(存储单元)中,等着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交由应用程序使用)。
第一节 CPU的技术指标和参数
1、主频
CPU的主频也称为内频,是指CPU内部的工作频率或时钟频率,单位为MHz(兆赫兹)或GHZ(吉赫兹)。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主频的高低直接影响CPU的运算速度,一般来说,主频越高,一个时钟周期里完成的指令数也越多,当然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CPU的主频通常和其型号标注在一起的,如Pentium Ⅱ/450指其主频为450MHz,Pentium 4/1.70GHZ其主频为1.7GHZ,由于各种CPU的内部结构不尽相同,所以并非时钟频率相同性能就一样。如PⅡ800和PⅢ800。
2、外频
CPU外部工作频率称为外频,是指CPU与外部设备(内存或主板芯片组)之间的数据交换速度。外频速度高,CPU就可以同时接受更多的来自外围设备的数据,从而使整个系统的速度进一步提高。
3、倍频
是CPU的内部频率与整个系统的频率(外频)之间的倍数。从486DX2开始,CPU的主频与外频就不一致了,而想让CPU更好的工作就要将整个系统的频率(外频)与CPU的内部频率以一定的倍数工作,即主频=外频×倍频。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常会出现“瓶颈”即CPU等外频送来数据,浪费CPU的计算机能力,早期的倍频一般为5—8倍,而现在P4机多为8—17倍,通过
- 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