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01709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1:12: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单元单元解读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棵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 植物是“活”的吗 6 校园里的植物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

“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其学习目标来自于课程标准1~2年级的三个学习内容:

7.1.1知道植物都是生物

7.3.1说出周围常见植物名称及其特征

8.1.1说出植物需要水喝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课程标准没有对学生认识怎样的植物作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适当选取当地一些典型且便于观察的植物引导学生认识。对于植物的特征,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花等主要器官,知道不同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着重要的联系。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因而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的观察到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上课时候学生调控肯定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下,抓重点引导,辅以游戏、观察、探究、交流强化。

本单元中,各课虽然有侧重,但是都围绕“植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是“活的”、“有生命”这个主概念展开的,体现了单元学习的连贯性、综合性级概念与探究协调发展的特点。

总之,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5)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本单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五、本单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以及和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

1-1. 我们知道的植物

引领时间:第二周9.12-15

探究活动建议: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课。因此学生对于这门功课是陌生和神秘的,此课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科学学习无限的遐想,能够引发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这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元认知,从“我们知道的植物”这个熟悉的话题入手,引领孩子走进科学,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化,能够描述植物的几个主要器官(根茎叶花)。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持久的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因此本课还设计了一个环节种植植物,这是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的首次尝试,学生家长的帮助。坚持观察和记录将为学生完善植物的认知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上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展示自己的小成果)。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个别同学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4.塑料花是植物吗?学生讨论交流。

准备两棵植物,一个是真花真植物,一个是逼真的假花,假植物。老师引导学生明白:塑料花不是植物。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课前同学们采集了一些植物,搜集里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下面在组内给同学介绍一下。

2.选择组内你认为最有趣的资料或采集的植物介绍给大家。 三.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

1.我们校园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 2.校园中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 四.拓展活动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老师引导学生掌握步骤方法,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准备种什么,打算如何去做。 五.作业设计: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教学反思:

1-2.观察一棵植物

引领时间:第三周9.19-21

探究活动建议: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植物是与生命的,并能简单的说说植物会生长、死亡,需要阳光、水,大部分长在土,少部分长在水里等等,本课是在此基数上让学生观察一棵植物,深化对植物外形特点的认识,重点指向根、茎、叶、花等主要器官。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植物是生物”概念。本课主要是以观察、描述为主,一年级的学生观察主要方式停留在看上,这个时候教师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方法除了看,还有很多,充分运用手、耳、鼻的感官器官。同时通过观察让学生学会记录(即绘画)主要外形特点,或者拍照记录。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要求不能太高,合理即可。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情感、态度: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2.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凤仙花、记录单、植物拼图、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导语: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板书: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小熊维尼决定好好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二、观察一棵植物

1.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在学生的交流中呈现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走近了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摸)

(2)学生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棵植物

过渡: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先来看看科

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茎——叶——根。

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四、小结

过渡: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棵植物,原来它是****!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投影逐块展示拼图)

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呢?(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五.作业设计: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 教学反思: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0170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1b0366tab8c83h0epna2cg5h8ins2016b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