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二中教学案 必修一 主备: 吴珍燕 辅备:高一语文组
《诗三首》教案
反思感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②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古今异义,疏通全文。 ③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②学会通过运用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感受诗歌思想内涵,体味主人公爱之深,思之切,爱之长久,终老之忧伤。
【学习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学习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二、【预习内容】:
诗中的重点字词、古今异义,疏通全文
【教时安排】 1课时 三、【新知学习】 导入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吟诵全诗,注意字音、字形、重点字词 遗(wèi)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同心:感情深厚。(古今异义)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
1 新源二中教学案 必修一 主备: 吴珍燕 辅备:高一语文组
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反思感悟: 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再次吟诵,鉴赏诗歌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
2 新源二中教学案 必修一 主备: 吴珍燕 辅备:高一语文组
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反思感悟: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新知应用】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2、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五、【新知巩固】 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 练习册“赢在课堂”写完。 体会全诗的语言特点。 《短歌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字词,解决诗句疑难。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3 新源二中教学案 必修一 主备: 吴珍燕 辅备:高一语文组
【学习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学习难点】 ①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②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二、【预习内容】: 重点字词,典故,梳理全诗内容。 【教时安排】 1课时 三、【新知学习】 导入: 我们在初中的课文学习过《青梅煮洒论英雄》,《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有一首《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 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熟读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分析鉴赏: 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既然我们遇到这么多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合作分析探究。 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交代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师:仅仅是在悲叹自己的人生短暂吗? 明确:言外之意为“贤士们,你们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赶紧把握有限的时光,及早建功立业吧。只要来投靠于我,我一定会帮助你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4 反思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