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特色旅游亮点纷呈。茶山竹海核心景区打造全面展开,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加快改造,中华梨村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茶竹文化旅游节活动。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3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17.5%。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2007年全区利用内资总额达到22.25亿元,位居重庆市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第1位。全年引进渝琥玻璃、白雪电器等项目112个,实际到位资金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1.5倍。实际利用外资3415万美元,自营出口总额2604万美元。
七、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开放促发展,发展共繁荣,消费品市场供销两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为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住宿和餐饮业为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分城乡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2001-2007年永川区社零总额及增幅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培育大市场,引进大商家,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消费品市场稳步扩大,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吸纳与辐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人民广场商圈商业载体建设基本完成,全年新增商业设施面积5万平方米,商业载体总量达到21万平方米。华创商业中心、“十里棠香”、帝琴58号大街、同航置业等重点商业载体建设相继完成,并陆续实现招商入驻。经营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红河农贸超市全面建成,于2008年1月正式营业。新世纪百货、国美电器等大型商业企业,德庄、君之薇等20余家重庆知名餐饮企业正式落户新区。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市场物价小幅上扬,主要商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在以食品价格为主的市场价格结构性上涨影响下,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6%,比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2.8%,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
公共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收支运行基本平稳。2007年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2688万元,比上年增长60.9%。从构成看,一般预算收入69240万元,比上年增长52.9%,其中工商各税37202万元,比上年增长41.7%。全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86644万元,比上年增长49.9%,其中,一般财政支出150272万元,比上年增长43.4%。 2001-2007年永川区财政收入及增幅
金融机构存贷款持续增长。截止年底,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8.2亿元,比年初增加16.9亿元,增长15.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2.9亿元,增长18%。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5.3亿元,比年初增加13.1亿元,增长3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呈现新亮点。全区高考上线4476人,上线率83.21%;初中联招上线3525人,上线率73.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城乡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加大,红旗小学迁建并投入使用,保留村小改造全面完成。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607万元,惠及学生21582人;减免2237名高中贫困学生学费150万元,资助中职学生2.7万名;为257名贫困大学大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50余万元。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全区拥有各类职业院校30所,在校学生达10.39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7.79%。
推进全区科技进步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共研发新产品46个,完成年度目标的120%;转化科技成果70项,完成年度目标的107%;新认定重庆市级重点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12个,新认定重庆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组织申报科技项目10个, 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重庆市级项目6个,目前批准1项;切实加强科技目标管理,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县(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已通过科技部评审。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文艺创作量多质优,新创作舞蹈《茶竹永川》、歌曲《神奇的茶山竹海》、诗歌《咏竹》等一批赋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部分作品还被中宣部、人民日报社和重庆市委宣传部出版的书籍收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承办了中国名画家笔会暨“渝西画派”挂牌及刘阿本作品展览、首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暨茶竹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中华茶艺茶道文化艺术交流展示、重庆市首届歌厅文化节等文化活动24项,观众多达8万人。体育活动上档升级。积极筹备2008年东亚女足锦标赛决赛,提升永川的对外开放形象。承办了2007年“竣祥房产杯”全国国际象棋锦标赛(个人甲组)比赛,2007年永川区“融洋渝西风情杯”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表演赛,重庆市第二届运动会举重比赛,重庆市第三届农民运动会游泳、龙舟赛,第九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赛事;主办了第九届新华杯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永川区中小学生足球比赛、2007年永川区第一届中小学生羽毛球比赛、永川区中小学生长跑比赛等赛事。积极组队参加重庆市第二届运动会,共获金牌18枚、银牌22枚、铜牌19枚;组队参加重庆市第三届农民运动会,获得金牌13枚,团体总成绩进入前三名。在永川区选拔并产生了四名奥运会火炬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验收。全区20户以上集中居住的“村村通”工程300个已通过检查验收。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成果进一步巩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报务站11个。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对全区儿童补种麻疹疫苗37825人次、脊灰疫苗4619人次。加强对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对78个单位的16080名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前的职工进行了体检。全面开展妇女病免费普查工作。卫生改革取得突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永川医院竣工,中山医院挂牌成立,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迈出步伐。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认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年共有621214人参加新农合,参合农民人均获得新农合基金补偿26.68元,补偿面达46.77%,补偿金额1661.8万元。 十一、人口
截至2007年底,全市总户数341080户,总人口1095040人,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非农业人口285220人,比上年增长3.3%,农业人口809820人,比上年增长0.3%。非农业人口比重由上年的25.5%上升到26.05%。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567127人,女性人口527913人,人口性
别比107.4:100。到2007年底,全区常住人口92.3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0.11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96人。全年出生人口18415人,死亡人口97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51‰。 十二、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部职工平均工资20240元,比上年增长27.6%。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44元,比上年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664元,比上年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4523元,比上年增长22.8%。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7.1平方米。 2001-2007年永川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增幅
2001-2007年永川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幅
劳动保障工作积极推进。完善和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帮助597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1893名,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一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7%。启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3501人;开设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参保人数达36.2万人,社保基金规范安全运行。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城镇低保稳步推进,全年发放低保金1663万元,救助1.57万人;率先在重庆开展农村低保扩面提标,新增低保人员1.1万人,发放低保金300万元。改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取消了大病医疗病种限制,发放救助金340万元,救助1.4万人次。加快五保供养救助制度。全年新改扩建敬老院4所、村级五保家园38所、白日托老所10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2%。救灾减灾工作有序开展,妥善解决1.4万户、4.4万灾民生活问题。改造残疾人危房112户,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1234名,创建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2个。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募集善款物资333.7万元,建立了镇街稻草援助服务中心,圆了72名贫困大学新生的大学梦,为100名孤残儿童和300多户困难家庭送去了救助金。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办理申报审批建设项目224个,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086人次,检查企业1682家(次)。对其中58家情节较为严重的环境违法企业实施了行政罚款,处罚金额52.8万元。加大城区噪声污染专项整治,督促181家未达到环保要求的娱乐场所进行整改,噪声污染投诉同比减少30%以上。加强城镇饮用水源管理,城区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98.5%和68%。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临江河水质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小安溪河水质保持轻度污染,水质达到Ⅳ类标准,丰水期水质可达Ⅲ类标准。城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各项指标均达国家二级标准,茶山竹海旅游风景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稳定达到国家二类混合区标准。 注:
1、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人口数据为公安年报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委数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