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作业习题——乳腺疾病
51.近年来据大量的临床资料统计,早期尚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癌病例,施行根治根除的5年生存率为: A.80% B.60% C.70% D.45% E.50% (A)
52.一般说来,对乳腺癌患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病灶大多数在乳头、乳晕及乳房外侧部分,发病率约占: A.50% B.60% C.65% D.80% E.75% (D)
53.女,62岁,发现右乳肿块1周,检查雌激素时,雌酮(E1)明显升高,而雌二酮(E2)、雌三酮(3)正常。首先考虑诊断为: A.乳腺纤维瘤 B.乳房内脂肪瘤 C.乳腺导和扩张症 D.乳癌 E.乳房结核 (D)
54.湿疹样癌,也称Paget乳头病,很少见,常起源于: A.外上象限 B.内上象限
C.乳头内的大乳管 D.中央区 E.整个乳房区 (C)
55.弥漫型癌也称: A.腺癌 B.髓样癌 C.硬癌
D.炎性乳癌 E.导管癌 (D)
56.乳腺纤维瘤多数为单发,其发生率为: A.15% B.35% C.55% D.75% E.95% (D)
57.女性乳房恶性肿瘤多为乳腺癌,肉瘤产少见,乳腺癌所占比例为: A.50% B.70% C.80% D.98% E.92% (D)
58.乳腺的正确检查方法应是:
A.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中央各区 B.外上、外下、内上、内下、中央各区 C.中央、内下、内上、外上、外下
D.外上、内上、外下、内下、中央各区 E.内下、内上、外下、外下、中央各区 (A)
59.急性乳房炎病人都是产后哺乳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多见,发病多在产后: A.1~2周 B.3~4周 C.5~6周 D.6~7周 E.8~9周 (B)
60.乳管内乳头状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的成年妇女,但40~60岁发病者最多,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膨大部分的病例约点: A.35% B.45% C.55% D.65% E.75% (E)
61.乳癌最多见于: A.25~40岁,50~54岁
B.30~50岁,55~60岁 C.45~49岁,60~64岁 D.50~54岁 E.40~60岁 (C)
62.女,38岁,因双乳胀痛伴肿块数年而就诊。检查时发现双乳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之结节,质韧,同侧腋窝淋巴结无明显肿大,挤压乳头时有乳白色液体溢出,细胞学检查未发现异常细胞。最可能的诊断是: A.乳癌
B.乳腺纤维瘤 C.乳管内乳头状瘤 D.乳腺结核 E.乳房囊性增生 (E)
63.女,26岁,产后第3周出现右乳胀痛,皮肤红肿,伴发热,体温38℃,体查时无波动感。此时最好的治疗是: A.停止哺乳,局部热敷 B.全身用抗生素
C.暂停哺乳,用吸乳器及尽乳汗局部理疗,全身应用抗生素 D.继续哺乳,全身使用抗生素 E.切开引流 (C)
64.乳腺癌最早的临床表现为: A.乳头内陷
B.无痛单发乳房内小肿块,质硬 C.乳腺疼痛
D.乳房桔皮样外观 E.乳房红肿 (B)
65.下列哪项属于分化低的乳癌? A.粉刺癌 B.乳头状癌 C.湿疹样癌 D.胶样癌 E.腺癌 (D)
66.青年妇女最常见的乳房肿块是: A.浆细胞性乳腺炎 B.纤维腺瘤
C.乳癌
D.乳管内乳头状瘤 E.乳腺结核 (B)
67.女,45岁,乳头溢液月余,鲜红色,乳头附近扪及质软、樱桃大小肿块,尚可推动。应首先考虑为: A.乳癌
B.乳房增生病 C.乳房内纤维腺瘤 D.乳管内乳头状瘤 E.Paget乳头病 (D)
68.女,40岁,右乳内上象限有4×4.5cm肿块,皮肤略回缩,基底不固定,腋下触及2.5×1.5cm淋巴结2个,质硬,尚活动,胸透肺纹增粗,细胞学检查为硬癌。患者病情应属: A.第一期 B.第二期 C.第三期 D.第四期
E.第二期与第三期之间 (B)
69.女性,右乳房内肿块4×3cm,皮肤略回缩,基底不固定,右腋下2.5×1.5cm活动的淋巴结2个,质硬,病理证实为乳癌淋巴结转移。按国际标准,应属于: A.T2、N1、M0 B.T1、N1、M0 C.T3、N2、M0 D.T3、N3、M0 E.T3、N2、M0 (A)
70.对于乳房有肿块的病例,要警惕乳癌的可能,近年采用细针(直径0.7~0.9mm)穿刺肿块吸取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方法简便,适用于门诊病人,阳性率可达: A.20~30% B.40~50% C.50~60% D.60~70% E.80~905 (E)
71.预防急性乳腺炎的关键在于: A.防止皮肤破损 B.保持皮肤清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