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经脉循行:
A、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B、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C、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D、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E、下入缺盆(锁骨上窝);F、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如图)。
③、主治病候: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病,大肠经属阳明经,可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大肠经有很好的通便效果。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例如,耳聋、齿痛、咽喉肿痛、腹胀、腹泻、口眼歪斜、便秘、经闭、水肿、上肢不遂、高血压等。
3、足阳明胃经①、概述:
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勞、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胃经的异常,经常头痛,出现头前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觉得虚弱、麻痹。
16
②、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如图)。
③、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4、足太阴脾经①、概述:
中医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异常,身体会呈现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秘,身体消瘦,??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脚部??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
②、经脉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如图)。
③、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
17
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5、手少阴心经①、概述:
心经和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心脏机能大致相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心经是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假使有任何损害的话,机能??会??低或亢进,并呈现出各种??适的症状,如眼睛带黄并有充血的迹象。喉咙痛。由手臂开始,经肘部到手掌、小指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觉。或者是相反地有热感。脸部发烧,有如上火一般。
②、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它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
18
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如图)。
③、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①、概述:
小肠经位于胃和大肠之间,长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进入小肠,小肠即分??肠液并混合其它的消化液,将食物完全融解为细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肠壁吸收。中医所认为的小肠机能则稍有??同。小肠连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小肠门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份会由此??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胃所吸收。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调和,并出现各种??舒服的症状。如眼睛带黄,耳朵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呈现麻痹、压迫疼痛的症状,头重、头痛的感觉。
②、经脉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如图)。
③、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19
7、足太阳膀胱经①、概述:
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的??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液时,即经由??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鼻血、鼻??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造成耳鸣,听??佳。声音微弱,??容??听到。容??疲劳,精神欠佳。
②、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如图)。③、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20
相关推荐: